一年级拼音教学的有效性一年级朴海群在一年级的拼音教学过程中,针对拼音教学的低效与耗时,我剖析了来自于师生两方面的顾虑与干扰之后,我认为提高拼音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注重课堂方法设计和活动形式变换的同时,应着重思考三个方面问题:1、关注教材,整体把握;2、关注实际,找准重点;3、关注儿童,循序渐进。拼音是没有感情、没有色彩的符号。拼音教学的低效与耗时成了低年级师生们最棘手的问题。这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主要来自于两方面的干扰。其一:学生的熟而不透,想叫他爱不容易一年级学生对学习拼音往往感到的是一种枯燥与乏味。幼儿园、学前班天天与这些字母打交道,到一年级满以为会换点新的,然而还是先要过这些字母关。这种重复教学对他们早已缺乏新奇感、新鲜感。其二:教师的左右为难,一半欢喜一半忧汉语拼音教学它是小学语文教学起始阶段的重要环节,是识字、学习普通话和查字典的基础。这个根基不打好,谈何学语文?于是满怀信心的教师们想搞好拼音教学,殊不知真正的课堂实践中,熟而不透的孩子们哪个听从你的指挥,还没容你开口讲,他们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好像他们都懂。按理说,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是好事,但那仅仅是无意识记忆而已。尤其是那些形近易混的字母,搅得他们云里雾里。儿歌、口诀是记得一箩筐,运用起来,仍然是b、d不分,n、l不清。那怎么教?怎么学?才更有效呢?这成了当前低年级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当然不可否认直观生动的教具、快乐有趣的游戏、新颖巧妙的手段有助于孩子们对这些抽象的、枯燥拼音的接受,但仅此还不够,笔者认为拼音教学要凸现有效性,还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要整体把握,不宜太“循规蹈矩”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新课标也提出教师角色的定位不仅仅是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更应是教材的开发者。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打破以往那种按照教材给我们分好的课时内容,依次往后教的循规蹈矩的格局,而应注意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整体把握,大胆整合。教之前通盘考虑:哪些知识点学生幼儿园就掌握了,略讲,甚至点到为止;哪些知识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如形近字母及一些拼写规则,应着重讲,人人过关;哪些知识之间联系极为紧密。要寻找规律,努力让学生会拼会读会运用。二、要注重渐进,不宜太急于求成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知识点的掌握,并不是一教就会的,它应有个循序渐进、不断磨合的过程。就说j、q、x与ü相拼,这可是拼音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学生都非常熟悉口诀“小ü小ü有礼貌,见了jqx就把帽子摘掉。”儿歌是背得滚瓜烂熟的,可一旦运用起来,不是忘了省去ü上的两点,就是将去掉两点的ü读成u。针对这一现状,我们老师不宜操之过急,非得一讲,学生就要学会,而应采用有梯度的训练来强化,把学生那种无意识记忆内化为知识。如首先采用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兴趣:一天,jqx这三个小伙伴一起在森林里玩,u跑过来说:“喂,你这三个家伙,我也要玩。”j、q、x看了u一眼,说:“我们从不和不讲礼貌的孩子玩。”过了一会儿,小ü路过这里,见他们三个人玩得很高兴,于是他摘下帽子,很有礼貌地说:“你们好,我是小ü,我也想和你们一起玩,好吗?”jqx笑着说:“好呀!”他们手拉着手一起玩游戏。故事讲到这儿,同学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七嘴八舌,教师适度放权,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点进行汇报,有些学生会说到:“jqx与ü相拼,ü上两点应省略;”有些学生会说到:“jqx从不与不讲礼貌的u相拼;”还有的学生说到:“ü与jqx相拼,去掉两点还念ü。“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巧妙地将学生“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展示”。其次,教师应补充适量题型,如音节的分解与合成、j---()→jul---()→luxu→()---()x---üe→()还有,音节中藏着的ü和对比拼读等练习来逐层强化,学生就是在这循序渐进中由出错→提醒一下就能纠正→自我纠正→会读会拼并会运用。教学中,我们应该心平气和地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遵循他们的认识规律,注重渗透与提醒。我们的汉语拼音教学也就是这种不断磨会,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具体来谈谈声母jqx的教学,声母j、q、x与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