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故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今天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西方的一位伟人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他就是本文的作者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我为什么活着》的内容。2.理解作者活着三条理由,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3.思考自己的人生,从文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学习目标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严厉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请同学们思考:罗素是为什么而活着?文章中,他是以怎样的结构来阐释他活着的理由的?整体感知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3.如何理解作者关于“爱情”的论述?4.指出作者追求知识和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5.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6.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1.说说作者为什么活着。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2.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条理由?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第二,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第三,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3.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二是可以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4.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怀?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表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博大胸怀。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5.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段话的?这段话再次重申活着的理由,并表明对自己一生的肯定。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的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我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带来狂喜摆脱孤寂发现美好人生境界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崇高而伟大的情怀崇高而伟大的情怀结构总分总6、体味语言的含蓄,充满激情,富于理性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追求知识追求知识(1)罗素一生著书71种,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等多个领域。代表作品:《西方哲学史》、《自由之路》、《数学原理》等数十种。(2)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