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疾病主题1.(2015·湖南永州三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公元1300年前后一直到15世纪中后叶,欧洲地力衰竭,气候变冷,暴雨频频,妨碍了农业生产,饥馑随之蔓延开来。这些被称作“上帝的惩罚之举”的顶点,就是黑死病以灾难性的规模传播。1347年,由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携带的耶尔森氏鼠疫杆菌经地中海各港口传到西西里岛。1348年,传到了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和英格兰。1349年传到奥地利、匈牙利、瑞士、德意志各诸侯国和低地国家。1350年传至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和北欧。此后,又于1361—1363年、1369—1371年、1374—1375年、1380—1390年多次复发。在整个14世纪里,黑死病在欧洲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一般说来,城镇中的死亡率要高于农村。在许多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死亡率超过50%以上。在许多地方,“尸体大多像垃圾一样被扔上手推车”。据估计,在14世纪的100年中,黑死病在欧洲共夺去了2400多万欧洲人的生命,约占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摘编自萧贺雄《鼠疫差点毁了欧洲》材料二1910年春夏之交,俄国西伯利亚发生了鼠疫疫情,但西伯利亚人烟稀少,居住分散,再加上俄国方面控制严密,疫情没有扩大。出于对自身的保护,俄国把大量疑似染病的中国劳工驱逐回国。劳工们带着病毒,沿铁道一路向南。疫情沿铁路一路南下,一时“疫气蔓延,人心危惧”,有如江河决堤,不可遏止。龙江、长春、呼兰,甚至河北、山东……每天疫死者成倍增长。清政府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全力以赴,任命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伍连德出任东三省防疫全权总医官,统一协调东北防疫。伍连德来到疫情最严重的哈尔滨傅家甸,冒险解剖病死者尸体,在显微镜下看到鼠疫杆菌。在确定病原和传播途径后,伍连德采取的防疫措施就是被后世效仿的隔离法。为了消灭感染源,伍连德还力主焚烧鼠疫病死者尸体,此举有违入土为安的传统,引起了不小的风波,清政府为了大局,下特旨予以批准。与此同时,各报开辟专栏或连续刊载预防鼠疫的相关知识,号召改良传统不良生活习惯,甚至从国家民族存亡的整体高度来看待卫生问题。社会团体积极配合清政府的防疫措施,也相应地成立了各种民间防疫机构。隔离开始后,各地严格坚持下去,结果在百日之内,鼠疫绝迹。——摘编自《1910—1911年东北大鼠疫》、《1910年扑灭东北鼠疫纪事》(1)根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黑死病”危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场危机对欧洲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次疫情最终结果差异巨大的原因。(12分)(3)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恐慌、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肆虐都曾让世界陷入了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4分)【考点】文艺复兴;卫生疾病主题【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依据材料一从波及范围、持续时间、破坏力等方面归纳;第二小问特点,一方面人们对“黑死病”的研究,促进了医学理念和实践的变革;当时全欧洲人口的1/4的死亡率,使得人们逐渐不再盲从教会的说教,更加重视人的价值和现实的生活,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冲击了教会的权威,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2)两次疫情最终结果差异巨大的原因,从政府的应对措施、医疗技术和卫生知识的水平、民间的反应等方面分析:前者欧洲各国政府缺乏合作,后者清政府为了大局下特旨予以批准伍连德的防疫措施,应对得力有效;到20世纪初,医疗技术和卫生知识有了很大进步;前者带来民众的恐慌,后者通过报纸的宣传和社会团体的积极配合,很快得到控制。(3)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要加强国际合作;在提高医疗技术的同时,要加强对民众的卫生知识宣传,防患于未然。【答案】(1)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并多次出现反复;死亡率高。(3分)影响:动摇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促进了近代欧洲医学理念和实践的变革;客观上有利于人文主义思想的产生。(6分)(2)原因:第一次:欧洲各国政府间缺少合作并且防治措施乏力;医疗技术和卫生知识相对落后;民众对宗教的盲目信仰和对鼠疫的恐慌心理。(6分)第二次:清政府措施得力并且应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