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提升高考命题体现的主流思想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历史新课程的三大教学目标之一,它的突出特点是把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喜悦、愤怒、悲哀、崇敬、感动、震撼、宽容、痛恨等等是学习历史过程中常有的心情体验。通过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树立崇高的思想境界,也让学生拥有一颗平常心、正常心。历史教育意在培养出一批心理健康,有着宽容博爱的心灵、济世救民的情怀和冷静处世的习惯的学生。在近年新高考命题中,也充分体现了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1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典题印证]1.近代中国国势沉沦,救亡图强成为时代最强音。下列人物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发展资本主义的有()A.林则徐B.魏源C.张之洞D.郑观应【解析】林则徐、魏源、张之洞三人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并未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郑观应是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发展资本主义。故选D项。【答案】D[培养策略]历史教育的主要功能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在历年的高考中关于爱国主义的有关题目层出不穷。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怀着爱国主义情感,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考虑历史人物所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历史人物由于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方式不同,在分析不同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时,应着重注意他们所处的阶级。[跟踪训练]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B.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D.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解析】把握材料关键词为“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最初觉醒”即可。A项与民族生存、摆脱危机无关;B、C、D三项均符合“民族生存”“摆脱危机为目标”,其中B项为最初觉醒,故选B项。【答案】B2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公民意识公平正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准。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民主自由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典题印证]2.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重建”指的是()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族本位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故①④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因此②对;而新道德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基础上的,旧道德是建立在宗族本位之上的,因而③符合题意。故选D项。【答案】D[培养策略]公平公正、民主自由、公民意识的培养也是历史教育的功能之一,在历年的高考中都有所体现。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结合当时的历史史实进行分析,根据具体的历史史实分析概括当时社会的发展和对人的解放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推动社会的发展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跟踪训练]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