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1课内力作用与地貌第1讲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课程标准学科素养1.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说明其景观的主要特点1.1[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资料,识别3~4种常见地貌1.2[综合思维、区域认知]描述所识别的地貌,说明这些地貌景观的主要特点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2.1[综合思维]说出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2.2[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报告一教材基础普查清单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内力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产生的热能。放射性元素衰变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和巨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________岩浆活动岩浆只有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结果: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断裂带褶皱山脉海陆变迁喷出地表二、板块运动边界类型三、内力作用与地貌1.背斜、向斜与地貌2.断层与地貌(1)概念: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2)断层成因。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裂构造叫断层,如下图所示:位移(2)断层的地貌表现。断层在山区是经常可以看到的,常常表现为悬崖、陡壁、峡谷等。在断层构造地带,由于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常常发育成沟谷、。由断层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断块山地,简称断块山。断层形态上升岩块下降岩块断裂带构造地貌块状山地或高地谷地或低地裂谷与河流实例华山、庐山、泰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东非大裂谷河流3.火山与地貌(1)成因:地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压力作用下,沿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而成。(2)组成。甲:呈封闭或半封闭状,常形成湖泊。乙: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火山口火山锥地壳4.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三、地形对交通的影响报告二重点高中备考调研1地壳运动(2018天津卷)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AA.间歇性抬升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D.持续性沉降解析:由材料“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可判断该地区地壳经历过两次间歇性抬升。A项正确。若该地区经历过持续性抬升或持续性沉降,就不会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B、D项错误。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沉降,则该地地势间歇性降低,水位将会抬升,不会出现古河床沉积物。C项错误。重要提示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从板块运动及地壳运动的角度分析某地区多火山、地震的原因Ⅰ.板块分布1.(2014大纲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C解析:由图中K岛位置结合六大板块的分布可知K岛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典型区域的板块位置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