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下学期期末考高一历史试卷(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按题号填涂在答题卡上)1.《史记·周本纪》称赞周人的先祖公刘“务耕种,行地宜……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这说明A.周朝实行分封制B.部族兴起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C.西周盛行井田制D.周部落重农抑商【答案】B2.有研究表明,宋代出现了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当时在南方有菜园户、漆户、药户、花户、果农、菜农、蔗农等专业经营者。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是A.政府经济政策的引导B.粮食生产的大力增长C.自然经济结构的变动D.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农业的发展,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宋代经济作物种植专业化的趋势,这种现象出现的基础应该在于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增长,因为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是满足生活需要,然后才能发展其他经济作物,B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错误,中国传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与题干信息相悖,排除;C项错误,传统自然经济形态没有发生大的变动,排除;D项属于误选项,但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宋代经济作物种植的专业化趋势3.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曾祖父)无泽为汉市长。”由此可见,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应是A.商业贸易管理B.军政事务管理C.行政机构管理D.文化典籍管理【答案】A【解析】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市长是城市中负责商业管理的官员,汉代在长安、洛阳、邯郸、临淄、成都、宛六大城设市长,故A项说法正确。BCD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4.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易私贩而为公贩”可知,“私贩”即民间的海外贸易,可见明代有民间的海外贸易,故A项错误。“重商主义”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明朝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而不是“重商主义”政策,故B项错误。从该史料中可知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故C项正确。从“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可知这项政策只实行了大约三十年,所以明政府没有从此废除“海禁”政策,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朝对外贸易的理解。由“(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得知材料反映了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5.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出现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民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材料“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可知,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以答案选B;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但并没有产生新的因素,所以排除A;C、D反映的是商品经济的繁荣,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6.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C.清朝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