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学生天资聪颖,学习成绩并不好;而在学习的佼佼者中,许多人的智力水平却一般。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研究证明,智力因素并不是影响学生成绩的惟一因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习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也是影响学生成绩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人民教师在提高学生智力水平的同时更应注重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摆脱学习困难,走出低谷,奔向优胜目标的必由之路。一、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原因。学习动机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只有产生了学习动机,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才会进行的更有效。因为动机良好,目标越大,精心就会如源头活水,永不枯竭。例如:桥梁专家茅以升从小就立下了“为民造福,报效祖国”的志向。因此,他能克服重重困难,学到渊博的知识,用他毕生的心血,在我国桥梁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如果在学习过程中,没有远大的目标作为精神支柱,要取得优异的成绩是不可想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科学家、伟大人物的成长道路,以及对真理和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高尚品德,以便使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楷模,确立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奋斗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学习兴趣与其学习成绩是成正比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但当一个学生对它感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不会把学习看成一种负担,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愉悦,因而学习的速度,效率较平常要快,要高。因此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是搞好学习的最大动力。二、培养积极情感,锻炼坚强意志学生的学习总是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进行的,情感作为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一般来说,喜欢、愉快、满意等积极情绪,能够推动学生积极自觉地去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相反,烦燥、讨厌、焦虑等消极情绪,则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一踏上讲台,情绪就应当是饱满的,镇定的,充满信心的。在讲课中,充分调动学生愉快的情绪,如:好奇、喜悦、趣味、激动等,却不可把冷漠、厌恶、气愤等消极情绪带进课堂,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因为教学过程,不仅有师生之间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而且也有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教学活动和师生的情绪生活是分不开的,是水乳交融的。一个学生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光凭热情和爱好是不够的,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因为学习并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例如:基础差、信心不足、懒散,受到讽刺、缺少资料等,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意志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锻炼语文学习的意志品质,就要在克服语文学习的困难中,在排除学习干扰的过程中,在上课集中精力学习的过程中,在坚持练笔的实践中磨炼,使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品质。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一个学生的性格有好有坏,勤奋、坚强、扎实、自信等都是良好的性格特征。良好的性格特征,对学生的学习影响,首先表现在它能促进智力发展。如在学习过程中,细心、认真自信心等无疑会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智力。其次良好的性格特征还能补偿智力的某些不足,所谓“笨鸟先飞”、“勤能补拙”就是指勤奋踏实的性格特征对能力方面的补偿作用。许多优秀人物不仅具有较高的智力,而且具有良好的性格特征。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人常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掌握知识更重要。一种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终生受益,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语文而言,起码应该养成如下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勤查字典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良好的书写习惯;摘录要点和制作卡片的习惯;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勿庸置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简单的事儿,需要教师做大量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例如我们要使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光口头号召一下是不行的,教师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持之以恒,一抓到底。不但要经常指导学生写日记,而且还要经常督促、检查、鼓励学生写日记,使学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