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模拟试卷(三)(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西周时,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从政治角度看,古代社会中“国”和“家”的重要联结点是()A.禅让制B.神权统治C.嫡长子继承制D.等级制度答案C解析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王位和财产由嫡长子继承,体现了家国一体,故C项正确;禅让制是夏朝以前选举部落首领的制度,故A项错误;神权统治和等级制度均与“亲贵合一、家国一体”没有直接关系,故B、D两项错误。2.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郡县,至琅邪,立石刻,其中写道:“尊卑贵贱,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细大尽力,莫敢怠荒。远迩辟隐,专务肃庄。端直敦忠,事业有常。”材料()A.提出了对理想政治秩序的期望和要求B.明确了以“专治”为核心的政治准则C.充分体现了“为政以德”的治国思想D.体现了宽严相济、求真务实的统治风格答案A解析材料并没有明确以“专治”为核心,故B项错误;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而“为政以德”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宽严相济、求真务实的统治风格不能全面反映材料的思想,故D项错误。3.史载,秦汉时的农民,五口之家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形态。从当时全国的人口统计看,则一户亦为五人左右。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B.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C.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D.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答案C解析重农抑商政策与当时的“五口之家”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传统生育观念是多子多福,并无人口限制,故B项错误;在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不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人口多少无关,故D项错误。4.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人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答案C解析材料“佃则有田”说明土地没有过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土地兼并现象,故B项错误;材料讲的是江南乡村社会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户个体经营的农业经济状况,故C项正确;材料讲的是佃户租地主的土地耕种,地权和劳动者没有契合,故D项错误。5.《孔子家语·观思》中记载:“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孔子认为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值得商榷②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③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充分体现了孔子“仁”的思想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于孔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①项,从材料中可以反映出孔子对饥民实施救助的做法持赞同的态度,只是认为由谁来救助值得商榷,所以①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①;②项,孔子将救助与君主德政联系起来,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所以②项正确;③项,救助本来是谁都应该去做的,但孔子却认为不同的人的救助体现出的意义是不同的,显然认为谁去救助也是有等级之分的,这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④项,救助能体现孔子“仁”的思想,但夹杂了等级观念和政治元素,所以用“充分”两个字不恰当。综上分析,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6.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题干体现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出身卑微的读书人为了入仕,刻苦读书,从而有利于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7.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A.封建政府人才选拔工作制度化B.贵族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