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18人类命运共同体1.工业革命初期,资本主义和父权制共同影响着劳动分工的社会性别化。“女性缺失技术竞争力的观念”成为女性身份的一部分,甚至在有些女性看来“进入技术领域”是对其女性身份的威胁。这反映了工业革命()A.没有冲击到传统社会观念B.加剧了男女地位的不平等C.导致了技术竞争的加剧D.加强了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没有冲击到传统社会观念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不是加剧男女地位的不平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女性缺失技术竞争力的观念’成为女性身份的一部分,甚至在有些女性看来‘进入技术领域’是对其女性身份的威胁”说明当时技术竞争加剧,妇女不能很好的参与竞争,故C项正确;关于资本在生产中的地位,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2.(2016·安徽芜湖、马鞍山三模,34)1949年斯大林说:“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这个情况决定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进一步加深。”对斯大林言论分析最准确的是()A.为巩固“经济互助委员会”制造理论根据B.有助于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自由发展C.指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总危机加深的现实D.认识到世界市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答案A解析斯大林从政治对峙指出经济对立的必然结果,进而指出对方危机的加深,实际上在为己方的合作与发展造势,故A项正确;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经济大多受到苏联的控制和影响,不是自由发展,故B项错误;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在二战后的经济恢复时期,并不是危机加深,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不是述说世界市场的影响力,而是站在两极对峙立场上的利益诉求,故D项错误。3.某历史老师在讲授《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课时引用了下面的示意图。该教师展示该示意图主要是为了说明()A.新中国初期的国际形势以及外交抉择B.国际格局变化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C.两极对峙格局下亚非拉国家的选择D.意识形态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方针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与图示不符,故A项错误;从示意图中圈出的部分可以看出,其区域主要包括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反映了当今世界“一超多强”格局下第三世界国家的应对,故B项正确;《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体现的是两极格局结束后的世界发展趋势,故C项错误;图示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与意识形态无关,故D项错误。4.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4.1%,60年代为5.1%;发展中国家分别为4.7%和5.8%;苏联50年代为5.7%,60年代为5.1%。材料表明()A.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C.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效益差D.世界局势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答案D解析仅凭借材料中苏联的相关数据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故A项错误;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基数不同,单纯凭借增长率无法看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增大还是缩小,故B项错误;由于发达国家基数大,凭借此数据不但不能说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效益差而是很好,故C项错误;五六十年代世界局势相对稳定,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5.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材料反映出世界格局的发展是()A.体现多样性和复杂性B.导致利益的重新分配C.缺乏稳定的根基支撑D.调整了大国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在构成未来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可知世界格局的发展体现了多样性和复杂性,故A项正确。6.2015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著文指出,新一波全球化“浪潮”正扑面而来,这次,规则之争成为焦点,区域互动或许才刚上路。“规则之争成为焦点”体现出()A.全球化规则的制定有利于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