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学期7月期考高一文科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不可能出现这么多的劳动力在田里,故排除A;单凭一个场景不能说体现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C选项与D选项相悖,因为C选项中土地公有制在中国古代不是没有出现,比如说在唐代,东汉末年都出现了一些田庄,在田庄里都是共同劳动共同生产,在田庄里的人有对农业生产的责任也有保护农庄的义务,东汉田庄经济发展的会比较充分一些,故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汉代的田庄2.阅读下表(表中之数字,表示各时代在各区域中治水事业活动之次数)。据此无法推论的是省份时代陕西河南山西河北甘肃四川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北湖南云南汉(公元前206~公元221年)1819451114111隋(598~618年)943111242唐(618~321132244151812442029471907年)A.从汉代到唐朝疆域不断扩大B.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C.水利是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D.经济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时期黄河治理的次数明显超过南方长江流域,说明当时北方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地区;隋唐时期黄河治理的次数相对汉朝呈现上升的趋势,说明黄河治理是古代治水的重点;但是南方治理的次数增加速度明显超过北方,说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水利事业关系农业发展,故BCD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A项据材料无法推论,故答案选A,符合题目要求。3.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土地兼并作为毒瘤一直都存在,而宋代却放任不管。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的经济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选项与材料无关,坊和市之间的关系是商业的内容,不是农业的内容;D选项没有明白这种政策的内涵,这种政策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控制土地兼并,而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产生稳定的秩序。【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时间“宋代”、“主户”、“客户”,结合所学可知考查的是宋代的土地兼并。4.中国古代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郑和下西洋时达到了顶峰。然而,1793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问清朝时“惊奇地发现中国的帆船很不结实,由于船只吃水浅,无法抵御大风的袭击,中国船的构造根本不适应航海。”导致当时中国造船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下降B.中国政府奉行“闭关锁国”政策C.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D.西方蒸汽机广泛运用于造船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用排除法较好,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相当强大,故A项排除;中国致力于内河航运的发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明清时期我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我国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5.17~19世纪的中国,在经济领域已经显示出一些新旧冲突变动的征兆,这种从农耕经济中分离出来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这里所说的“迥异于传统模式的变异”,不包括A.出现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如机工B.出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如机户C.手工作坊开始出现D.“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关系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时间判断,17~19世纪的中国处于明清时期,此时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手工业工场兴起,出现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如机户,即是早期的资本家,和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劳动者,如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