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解析:选C。据题干“何莫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人都强调仁义是正道,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仁义之道,A、B、D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排除。2.(2020·江苏南京调研)萧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他认为该学说()A.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C.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解析:选C。题干“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主要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专制弊端,故选C项。A、B、D三项均与萧公权所说不符,排除。3.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解析:选B。陆贾与叔孙通的儒学中融入了阴阳家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贾谊的儒学则融入了道家思想,而后来董仲舒儒学正是吸收了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因而汉初儒学奠定了汉代董氏儒学的发展基础,故B项正确。4.《论语》认为,一个人为人孝悌,就很少会犯上作乱,孝悌乃为人之本;董仲舒也强调“孝”是“天地之经”“人伦之本”。儒家强调“孝悌”是为了()A.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B.约束君主、主张仁政C.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D.屈君伸民、强调民本解析:选A。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强调人伦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故选A项。人伦主要是为约束民众,排除B项;儒学强调人伦主要是为政治服务,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民本思想,排除D项。5.西汉时期,五经具有不同版本,经文解释更是五花八门,所谓“经有数家,家有数说”。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一书,作为官方钦定的经典刊布于世。据此可知,白虎观会议()A.强化了思想大一统局面B.消除了各家之间的分歧C.提高了儒家的社会地位D.规范了儒学的学术研究解析:选A。“东汉章帝召开白虎观会议,命群儒‘讲议五经同异’‘帝亲称制临决’,最后整理成《白虎通义》”可使儒家思想统一,进一步强化了大一统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不符,排除。6.西汉以来,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纷争不已,唐初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这一举措()A.导致唐以后儒学家因循守旧B.规范官员的从政行为C.有利于儒学与其他思想融合D.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唐初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可知,这一举措提高了儒学政治地位,故选D项。材料没有提到唐以后的儒学家,排除A项;材料中这一举措与规范官员的从政行为没有关系,排除B项;本题主要考查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没有体现儒学与其他思想融合,排除C项。7.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解析:选C。材料“以教于国……以化于邑,渐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