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史知识点1、中国文学史分期:三古七段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第一段:先秦第二段:秦汉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至20世纪初期)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2.上古时期、中古时期、近古时期的背景说明:上古期背景:(1)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个时期。(2)中国文学的思想基础也是孕育于上古期。(3)中国的文学思潮以儒道两家为主,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也已经形成了。(4)从文学的创作、传播、接受来看,士大夫作为创作的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学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中国文学的这个基本格局也是在上古期奠定的。中古期背景:(从魏晋开始,经过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到明朝中叶为止)2为什么将魏晋作为一个新时期的开端,并将魏晋到明中叶这样长的时间划为一个中古期(中国文学所有的因素都在这个时期具备了,而且成熟了):(1)这时期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在南北朝完成了这个自觉的过程。(2)文学语言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由古奥转向浅近。(3)这是诗、词、曲三种重要文学体裁的鼎盛期。(4)文言小说在魏晋南北朝已初具规模,在唐代臻于成熟。白话小说在宋元两代已经相当繁荣。(5)文学传媒出现了印刷出版、讲唱、舞台表演等各种新的形式。(6)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近古期背景:(明嘉靖以后文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1)文人的市民化和文学创作的商品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2)创作主体的个性高扬;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的情欲有了更多肯定的描述;(晚明诗文)重视个人性情、追求生活趣味、模仿市井俗调的倾向。(3)传统文体发展缓慢,通俗的文体显得生机勃勃。3、先秦时期的文学背景说明:(总体上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混沌的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1)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3(2)上古巫史不分,史从巫中分化出来专门从事人事的记录。史的职务起初也是宗教性的,最早的史官是由巫来承担的;史官除了从事宗教活动,还从事有关赐命、册命、载录氏族谱系等政治活动。(3)士的兴起与活跃,对文学的发展起关键性的作用。4、中国文学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5、原始神话传说的概念:神话是以故事或者形象的方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表达了先民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理解;神话是原始人类综合意识的反应产品。)6、有关神话的作品:《楚辞》、《山海经》、《庄子》、《列子》、《淮南子》、《穆天子传》。7、神话的意义: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1)神话仿佛具有一副双重面具,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一个概念的结构,另一方面又展示一个感性的结构。2)对文学中叙事这一表现手法产生了影响。3)上古神话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素材。8、《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诗,其中有6篇笙诗。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它代表的是整个北方文学,属于纯文学。笙诗:有目无辞,是一部配乐演4唱的乐歌总集;徒诗:只有文字。9、有关《诗经》的三说:采诗说、删诗说、献诗说(1)采诗说:中央专门派采诗官到民间去采诗或者民歌。(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这个说法颇有争议。(2)删诗说:司马迁认为孔子将原本三千多篇的诗删至三百篇,这个说法不对,孔子并没有对诗进行删减,而是对诗进行了整理和编集。(3)献诗说:各国的乐官在正式场合表演的诗舞,由乐官和太师来整理和编集的。(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的说法是有史可考的。)10、《诗经》按音乐类型/风格划分为:风、雅、颂三部分(1)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个地区的乐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