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课件复兴中医网藏剑书生绪论绪论Introduction绪论绪论Introduction关键性问题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四)中医学史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二、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2.扁鹊.《难经》3.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外感病)《金匮要略》(内伤病)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4.《神农本草经》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和方法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二、晋、隋唐时期(丰富实践时期)1.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三、宋、金、元时期(争鸣突破时期)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刘完素(河间)—寒凉派李杲(东垣)—补土派张从正(子河)—攻邪派朱震亨(丹溪)—养阴派金元四大家金元四大家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四、明清时期(集大成时期)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3.温病理论的创立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临证指南医案》吴鞠通—“三焦辨证”《温病条辨》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五、近代和现代(收集整理时期)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三、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病—是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疾病的外在表现。征—体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侯灿)同病异治: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精气学说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五行学说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第一节精气学说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一、精、气的概念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