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数学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师生、生生围绕着“教学文本”进行“对话”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依相存的、互为的、不能分离的。教师与学生是人格平等的双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应进行和谐的、动态的平等对话。这种对话的内容包括知识信息和情感、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对话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和学生就是通过这种对话和交流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活动,展开数学教学过程。一、关注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只是强调知识或技能的传递,课堂教学摸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关注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传给学生“重讲”,学生关注是如何听记,反复练习,考出好成绩。“多练”在传统的课堂中是没有师生之间平等的互动对话存在,只有考查型的、惩罚型的对话如何进行这种互动教学呢?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凸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向学生提供的“文本资源”应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童趣化、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利于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观察、操作、比较、猜想、推理、交流等多种形式、多种层面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方法与过程;提升情燥。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主动参与学习、探索、交流等互动过程。例:义务教育课程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除法(—)、创设问题情境,激趣探究。师:同学们爱读书、好学习。学校为每个班图书角都配备了一个书架,(课件演示)我们二年级两个班一共有224本书,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聚焦问题思考:生:收集信息,分类整理:1、一共有书224本2、一个书架4层,2个书架8层,4×2=8(层)3、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生:同桌交流。(二)、建立数学模型,体会感悟。师:根据信息,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生:处理信息,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生:交流评价。(合作学习、优化反思)方法一:1、平均每个书架放书多少本?224÷2=112(本)2、平均每层放书多少本?112÷4=28(本)方法二:1、2个书架一共有几层?4×2=8(层)2、平均每层放多少本?224÷8=28(本)师:生活中还有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两班一共有书224本,平均每班有书112本。接近100本,平均放四层,每层放25本,余下12本平均每层放3本,合起来是28本。(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师:比较、辨析、找规律: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不同,但结果相同,规律是: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就等于这个数除以这两个连续数的积。(具体情景下,学生经历自主、合作性探索,体会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文本”信息取材于学生生活,学生有生活经验,学生“想学”、“要学”、“乐学”。师生、生生通过不同层面的数学活动,既获得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培养了能力,又积累了互动经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关注师生之间“数学化”的活动过程。数学活动就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活动。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数学化”是学生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探索反思,得出数学知识的过程,这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如:通过学习互动活动,学生探索出求长方形的周长,就是求围成长方形四条边长总和的方法。从而引出求平面图形的周长:就是求围成平面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周长。又如:学生已有长方形面积探索经验,然后类比推导出正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公式。这就是“数学化”的活动过程。在“数学化”的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与“文本”及教师的互动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