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合一与得姓方式1、姓氏合一经过春秋时代的世事动荡,姓氏区别的社会依据和心理依据都发生了根本的动摇,“有的大家族衰落了,而那些小家小族反而兴旺发达起来,因此人们对姓、氏的区别已经不那么讲究,所以姓与氏开始慢慢地合二为一,甚至改换姓氏的现象也出现了。”[2]姓、氏合一后,为了辨别身份、防止同姓通婚的男称氏、女称姓的习俗自然消亡。而且,同姓大家族无论人口、房头如何发展,都不再姓内分氏。以楚国屈氏姓氏为例:春秋时代,屈氏十世,从中别处邢、乘两个宗族。而战国时代,屈氏八世,却没有新的“别族”现象出现。姓氏依男性世系为所有子女继承,不再有嫡庶的区别。秦统一中国,为巩固统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户籍制度。新的姓氏制度因此得到法律的认可和强化。许多原本没有姓氏的庶人家庭、家族有了自己的姓氏。另一方面,郡县制完全取代了分封制,也就从根本上断绝了因分封财产而产生新氏的可能。各个宗族日益趋向独立、稳定。尽管小的变动不可避免,但是氏的数量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增长了。由先秦时的姓氏相别,到秦汉以来的姓氏合一、姓氏通用,是姓氏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演变。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浑为一体,或言姓,或言氏,或兼称“姓”“氏”。这种姓氏合一的结果,使原先用以明贵贱的“氏”完全融入原始的姓中,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姓的数量和内涵,形成当今姓氏的基本形态,姓氏体系基本定型,历朝历代虽有所发展、变化,但都基本上保持遵循“姓氏合一”这一模式。自此以后,姓氏不再有别,自帝王以至平民百姓,人人都享有姓氏的权利,每一个宗族都有自己固定的姓氏,子子孙孙持续使用,流传至今。“为区分先秦时期和秦汉以来姓氏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文化内涵,我们把先秦姓氏统称为‘古姓’,把秦汉以来的姓氏统称为‘今姓’。”[3]2、得姓方式纵览我国古代得姓受氏的种类,可以归纳如下。第一种用国家作为姓氏。天子分封一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就用国家名称作为姓氏。比如虞氏、夏氏、周氏、鲁氏等。第二种用封地作为姓氏。国卿、士大夫有功于国家就可以得到一块封地。然后就用封地名称作为他们的姓氏。如崔氏、晏氏、臧氏、杨氏等。随着封地的增多,这方面的姓氏也逐渐增多。第三种用住地作为姓氏。有得到封土的,用封土的名称作为姓氏。没有封土的就用他们所居住的地势地形特点作为姓氏。居住在傅严的称“傅氏”;主管东蒙方面事宜的就称为“蒙氏”。有些埋名隐姓不愿抛头露面的人居住在绿树环绕的深山老林,就被称为“绿卫氏”。第四种用姓作为姓氏用姓作为姓氏和用地方作为姓氏开始是相同的,都是根据所居住的地方名命姓氏得到赐姓的就是一种姓氏,不能得到赐姓的就用居住地来作为姓氏。居住在赢滨这个地方的赐姓为“赢氏”。姬姓得姓是因为居住在姬水旁的原故;第五种用爵位作为姓氏。有官职的用官职作姓氏。没有官职的就用爵位来作为姓氏。用官职作为姓氏的像太史、太师、司马、司空、庾氏之类。用爵位来作为姓氏的像皇、王、公、侯、公士、庶长等。第六种用凶德吉德,即一个人的坏名声好名声作为姓氏。春秋战国时,晋国国卿赵衰,老百姓十分拥戴他。说他像隆冬季节煦暖的阳光,他的后代就被称作“冬日”氏。汉初诸侯王英布、因触犯刑律被处以黥刑、后代就被命令用“黥”作为姓氏。第七种用以从事的技艺作为姓氏。这不是说行业而就技能而言。搞巫术的人后代就是“巫”氏;屠杀牛羊的后代就称“屠”氏;专门从事占卜的人,他的后代就姓“卜”。第八种用所经由的事件作为姓氏。汉武帝的时候,老丞相田千秋因年老体弱,每次出入相府都乘坐一辆小车,当时大家都叫他车丞相。后来,他的后代就用“车”作为姓氏。第九种用谥号作为姓氏。古代多数官员生前有爵号死后有谥号,用以褒贬他的功过是非。谥号也被用来作为后代的姓氏。“比如庄氏,出自于楚庄公;僖氏出自于鲁僖公;康氏就是卫康叔后代;还有如文氏、武氏等都是用祖辈的谥号作后代的姓氏。”[4]除此之外,还有以爵系、国系、族系作为姓氏的。意思是在相同的爵位,相同的国别,相同的族派之下,为了更仔细地分门别类再产生一些新的姓氏。比如唐氏虽然出自于尧,但唐孙氏又是尧的一个别族;叔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