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万世师表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代表奴隶主阶级改良派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约30岁左右,开始讲学。他平时在曲阜城北的学舍里讲学,外出游历时,学生们也一路跟着,渐渐在社会上有了声名,向他请教的人越来越多,在鲁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鲁国贵族孟禧子临死前还特地嘱咐他的儿子跟孔子学习。孔子50岁时,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不久又升为司寇。但当时鲁国的政局正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他只作了三个月司寇,便被迫离开了鲁国,奔走于宋、卫、陈、齐等国,度过了14年的流亡生涯。他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执政者所采纳,凄凄惶惶,找不到一个容身之所,在陈蔡竟弄到绝粮的地步。但他仍不辞劳苦,坚持讲学,在危难中仍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讲诵弦歌不衰"。公元前484年,孔子重返鲁国,这时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由于他政见与鲁国当政者季康子格格不入,重登政治舞台已不可能,从此,他专力从事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以此度过余生。孔子死于公元前479年,鲁哀公致悼词:"呜呼哀哉尼文!无自律。"意思是说:"我感到多么孤独,今后向谁请教啊?"孔子死后,学生们在墓旁搭起草房,守丧3年,分别时都痛哭流涕,难舍难分,子贡不忍离开,独自又住了3年。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聚徒讲学,著书立说,积累和总结了大量宝贵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他整理和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继承和发展了殷、周以来的传统文化。他是中国私人讲学的创始人,也是系统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人。孔子的学生和孔门后学把孔子平时的言论汇集成书,称为《论语》,他的思想和教育经验主要保存在这本书里。案例内容:克己内省,身体力行孔子强调道德教育,而且把它放在培养人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圣贤君子的首要条件,所以他说:"君子怀德",君子经常所想的就是道德。他认为道德教育与修养是最根本的问题,君子要专力在根本方面,"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根本方面树立了,仁道之德也就由此而产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他认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样的行为,就是仁道的根本。因此当他谈到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关系时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就是说,第一位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第二位才是知识教育。孔子主张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主要也是为道德教育服务。他很重视教育学生"知德"、"知礼"、"知仁"、"知道",即对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知识,有分辨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的能力。当然,孔子也并不完全忽视文化知识对道德的影响。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知识的人利用仁。因为智者认识到道德对他具有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去实行仁德。孔子还说:"未知,焉得仁?"没有知识,怎样能够算是仁呢?由此可见,他是把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统一起来的,作为同一过程和同一目的的两个方面;而道德教育是主要的,知识教育是次要的;道德教育通过知识教育来进行,知识教育为道德教育服务。对于如何进行道德教育提高自我修养的问题,孔子总结了一些原则和方法。他提出的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是他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也是他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所坚持的基本要求。1立志有恒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的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1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的方向。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孔子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