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农村小学教师健康心理的途径与方法(一)把好招聘教师心理健康考核关,确保人才质量。农村中小学教师心理培养应作为学校人才培训的重要方面,要纳入在职教师培训轨道,要同教师的工作考核职能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德育师资,心理咨询师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重点抓好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要统一思想认识,确立对教师应聘者进行心理健康的考核选择是培养德育人才,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的思想,为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考核选择做好思想舆论准备。第二,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测量与选择的研究。运用教师心理学、德育学、人才心理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活动与各种心理品质的相关度,按照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小学管理人才必备的心理品质要求,制定相应的心理测量标准研制科学的心理测验工具,为教师的心理测量与选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第三,要建立对中小学德育人才、学校管理人才进行心理健康考核选拔的机制,形成不经心理测试不得上岗的制度。学校还应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将心理健康现状作为人才素质培养的指标,为人才选拔提供依据,为学校选拔培养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条件,以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二)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教师不仅要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完善知识结构,还要勇于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各方面的实际能力,尤其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在解决学生思想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自觉培养心理教育能力,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与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联系密切。一方面,心理健康的人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可以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一些错误的思想与不良品德往往是在不健康的心态下形成或表现出来的。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身心健康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良好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三)转变现代教育评价观念,避免教师因不健康的竞争和评价不妥而造成的心理失衡。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是教育改革,特别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性前提和任务。我国基础教育的社会价值取向在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不是一部分人的素质,这就要求教育要为个人谋成功的人生,更要为国家谋强盛的未来,为人类社会谋文明的明天。教育关系一个国家的兴衰,关系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这就要求教育者不仅站在一个普通教师或家长的角度看待教育现象的是是非非,而且要站在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角度去审视教育的价值。但在地处偏远的农村,在家长眼里,甚至大部分教师眼里,都把出成绩,上大学看成是教育的最终追求目标,他们对于一切教育现象利害得失的看法也以此为最高标准。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评价学校或班级的教学质量时,往往只强调升学率或优秀率的高低,这样就导致大部分教师为了保证自己班里有几个学生能够升入重点学校或名列前茅,把大部分精力集中在少数有希望的学生身上,甚至畸形的发展学生,到处宣传吹虚,哄骗,争夺学生,以期获得成绩优秀的“好学生”,出现了“高徒出名师”等混乱情形。为此,我建议学校及有关教育部门开展关于考试制度改革的讨论、研究,让考试制度,现代教育的评价与教学观念的转变协调发展,让教师能够正确评价对待自己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让学生在各个层次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不断的提升,不至于会成为教师手中获取“优秀”的令箭或工具。(四)加强健康人格的塑造,维护心理健康。“人格”在不同的学科,不同作者的笔下,具有不同的涵义。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人格是指个体行为倾向性,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整体与个体的心理要素,是一种具有动力一致性,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成部分。人格的形成,既有先天的因素,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韧性人格(即弹性人格),使之消除激烈竞争所带来的烦躁,脆弱是十分必要的。弹性人格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它主要包括:1.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最能体现一个人人格健康的程度。人格健康的人乐于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