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教师人格与学识魅力,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中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希望今后办教育的人要打破侦探的技术,丢开判官的面具。他们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在积极活动上行走。您若变成了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句话揭示了“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事实证明那些学识渊博,教风民主的老师更具有教师魅力,更容易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魅力是指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与学识魅力,这一点也很容易被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师忽略。而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喜欢哪位老师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他(她)所教的那门课,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给他们留下的印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这样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愉快,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儿教,愁眉苦脸地在那儿学,效果决不会好。”确实这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一手好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抹快乐的微笑、一种儒雅的风度都能够深深地吸引已经有自己审美观念的中学生,潜移默化中会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崇拜感,既崇拜就会努力去学、去模仿,久而久之,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便产生了。这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只有时刻注重自己的品格修养才能使一个语文教师具有一种人格魅力,这是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最直接的动力。因此,我始终认为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人格魅力的作用是相当关键的。当然一位优秀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一种崇高的人格魅力,还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即学识魅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偶像”。新课标中提到:“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素养。”,“教师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语文教材涉及政史哲经,数理生化,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因此,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有全面的能力素质,必须广学博采,广泛学习天文史地,古今中外等多方面的知识,博采各家之长,为己所用,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一位具有学识魅力的老师他(她)也一定会利用他(她)渊博的知识,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生动活泼饶有情趣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学生也自然会对学语文发生兴趣。反之,一位知识面太窄,教学形式单调呆板的教师,也必然无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这也与新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试想,有的教师整天向学生口头强调要加强积累,而自己却不能背诵几首诗,这能让学生信服吗?反之,一位能够对古诗文信手拈来的老师本身不已经给学生树立了一种最好的榜样了吗?如果教师自己“内存”不够,就不能把课上活,就不能赢得学生的欢心,也就不能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常常听到一些语文教师抱怨语文难教,学生难教,却从来不检讨自己,为什么自己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呢?自己有没有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够好?在要求学生做这做那的同时,自己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呢?我曾经在班上做过这样的调查:你最喜欢怎样的语文老师?大多数学生都认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特质:幽默风趣、学识渊博、文学气质浓、理解学生、教学方式灵活多变。这个调查可以进一步说明教师的魅力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魅力这种东西并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需要我们后天的不断努力。试想,一个整天生活在抱怨中的语文教师如何能够教出积极向上的学生呢?如果我们放弃抱怨,多去琢磨,多去实践,那么我们的课堂也能有着李镇西的激情与“童真”,有着窦桂梅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和天然去雕饰之美,也就有可能创造魏书生那样的教育神话。古人说“行者无疆”。总之,兴趣教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去认真研究。我认为在当前新课改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我们的教师仍死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肯放下“先生”的架子,肯定不会把学生真正教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讲究教学艺术,讲究多功能效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