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参评论文体验性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探究作者单位:银山乡孙家湾小学作者姓名:杨小燕二0一0年六月二十八日体验性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反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认知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知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我曾经在电视上看到过有一间学校做了一个这样的试验: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要尊重别人,帮助残疾人,这是——间接学习;而让学生坐在轮椅上像残疾人那样驱车爬坡,或用布条蒙上双眼像肓人一样拄着“肓公竹”在大街上走,这便是——体验学习。两种学习的效果一比,后者肯定优于前者。因为后者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生活艰辛,从而增进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这种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所以这种学习活动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以“课标”精神为指导,用活用好教材,体验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人的认识、情感、意志和能力都在活动中汇合并得到表现。一、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1、在预习中,确定学习任务,体验课本的内容。新课标下实验教材的内容大多都来源于生活,取决于生活。但小学生年纪小、阅历浅、缺泛生活经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观或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信息,为学生提供感性的认识。如:在“找规律”的教学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人用一块正方形的纸代表一块手帕,在“手帕”上设计出你喜爱的、并且是你认为有规律的图案。学生回家后,纷纷找来家里的手帕或有其它图案的物品作参考,请来家长作指导,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设计起来。学生在亲手设计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各方面的知识。结果在正式上“找规律”这一课时,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且他们还向我提出了许多有关设计、排版方面的知识。正是因为学生有了这些亲身体验,学生上课时思路更广阔了,他们非常投入、热情高涨,学起来特别轻松。2、在课堂上,开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体验。教育是人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因此,教师只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离不开生活,体会到数学的用途,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生活挂上钩,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如:在《统计》的教学中,我没有直接跟学生讲授课本中的例题,而是向他们提出了一个生活问题:“六一”节快到了,相信你们今年一定会过个难忘而快乐的节日!但为了你们的节日老师却感到烦恼,因为我要为大家准备一些水果,又不知道应该买什么,你能帮我解决这一问题吗?由于所设计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情境中的问题是开放的,也能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所以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大家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进行思考,成功地解决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学生初步体验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为学生主动探究统计的知识提供了鲜活的生活原型。二、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1、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创造者,儿童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知识是提高学习能力的关键,而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理解与相互的探讨,能使学生具有会看书、会操作、会思考、会讨论、会迁移、会类推、会创造等学习能力。教师就要善于设置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态化的活动中,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2—5页的“解决问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