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参与合作高效——试议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特点自我们开展“高效课堂”教改实验以来,我静静地反思了传统教学的课堂。的确,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是被动的,乖巧的,听话的,守纪律的,这也是一度时期众多老师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走进课改的教室,课堂上老师们开始关注学生,想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等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模式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以听讲、记忆为主的学习形式,学生开始了思考、探讨、交流,学生变得主动、大胆、积极,这令我们看到了课改的力量,课改的生机。可是,观课多节就会发现:课堂给了学生,但并没有做到真正高效的给学生。从形式上看,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口说,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可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小组学习活动有名无实,时间分配不足,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钻进去,小组管理不科学,呈现无序状态,研究讨论形式大于内容,这直接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教师组织课堂学习,如何真正保证“人人参与,人人学习”“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呢?我觉得“高效课堂”的小组学习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形神兼备高效课堂要求“师退生进”,强调分组教学,要求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习小组内充分讨论得出结论,这是高效课堂小组学习形式的“形”,而引导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苦乐,进而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学习,乃至整个生命因本次学习而提升,这是高效课堂小组学习的“神”。形神兼备,方可相得益彰。形,追求的是外在的呈现。形似,可以创设便于学生学习交流的环境,利于学生交流、讨论。例如分组活动,化整体为部分,每组或八人或六人,大家“起立聚首”围在一起,你说我听,你发言我补充,平等、和谐,思维的碰撞产生学习的兴趣,情感的共鸣激发学习的动力,偶尔的辩论将思维引向深入,这“形”为学习提供了参与的保障。“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被知识吸引,被同伴吸引,乐于探究其中的奥秘,主动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听辨,勇于发言,这是学习思维深度的变化,这“神”让学生因学习而快乐,因学习而进步,因学习而成长。果真能达到忘我的境界追求的不懈自是教师的成功之举。二、动静结合走进高效课堂,你会发现,很多老师将更多的时间用来小组合作,互相讨论。有的课堂为了体现“让学生动起来”,课一开始就安排了讨论、交流,表面看来每个孩子都在说话,小组在进行热烈的讨论,然而讨论的质量如何,有效性如何,深入程度如何,对学习的指导价值如何,不得而知。笔者认为,小组合作讨论的前提应该是每位学生对要讨论的问题拥有自己的见解,即使一知半解或见解不深刻,必须有自己思考所得。只有拥有自己的见解才有交流的“资本”,才有融入交流、参与交流的“欲望”,只有认知得以碰撞并提升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有“下次我还想参与讨论”的想法,此所谓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教师安排小组讨论之前,一定要保证每个学生有思考的过程,即有自主学习的过程,且这一过程不能走形式,要扎扎实实,踏踏实实。为了保证讨论的有效、高效,教师可以安排课前预习,也可以安排课内独学,保证时间和质量是必须的。这时候,教师要做的就是巡视、巡观,轻声细语引导个别学生。在每位学生深思熟虑之后,再组织深度探讨交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涨,才不会出现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几名好学生发言的几言堂。这里的自主学习即“静”。自我认知、安安静静,没有任何干扰,徜徉于学习的静流中。其实自主学习也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是学习形式的呈现,是学习氛围的营造,动是学生思维的激荡,学习能力的提升。合作讨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动”。“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有了静中思,静中学,学生的个性思维呼之欲出不吐不快,一旦交流便会有思维碰撞,情感共鸣,甚至各抒己见,众说纷纭。前面的“静”是为了后面的“动”,“静”得有收获,“动”得才激烈,“静”得越深入,“动”得越深刻。老师给予小组讨论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让知识在交流中融汇,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