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桥】2016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精练5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题干核心内容对应的是《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故选D项。2.“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故选C项。3.读图,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1872~1894年中国境内近代工业统计图A.外国人在华开设工厂合法化B.民族资本主义力量相对弱小C.民族工业得不到政府的支持D.自然经济所占成分微不足道【答案】B【解析】从图的数据对比可知民族资本主义所占份额是相对较少的,选择B项。从时间信息可排除C项,图中无法读出A、D两项结论。4.读19世纪到20世纪初“近代企业资本总额情况变化表”。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A.洋务运动企业的刺激与诱导B.列强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C.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节制资本”,解决民生问题【答案】C【解析】结合时间分析,题目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故C项正确。A项是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B项是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D项是孙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时间在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上。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B【解析】材料中描述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巨大发展,商人投资过多,④正确;一战后“一蹶不振”体现了外国列强对经济的侵略,②正确。故选B项。6.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由此看出他剪辫是出于()A.被迫顺应时局B.反清革命的需要C.彻底与旧风俗决裂D.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可排除B、C、D三项。根据材料中的“只可降心从众”,可知他出于无奈被迫剪辫,故选A项。7.客家民居是中国四大民居建筑之一,是研究民族、民俗、社会人文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以下是建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几种客家民居,从中不可以得出的历史信息是()A.客家人团结和睦的象征B.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C.近代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D.都可作为我国珍贵文物来研究【答案】B【解析】嗣龙屋、椭圆楼和城堡闸楼的回字型可体现团结和睦,A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建筑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但B项“结果”说法错误,故B项符合题意;东西合鉴是中西合璧的特征,说明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题干中的明清至民国时期的几种客家民居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D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8.近代某学者指出:“天行者倡其化物之机,设为己然之境,物各争存,宜者自立。且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下列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