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门一考到5年一检,教师资格考试将不再终身有效。近日,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颁布,教师资格考试和注册制度即将进入“年检”时代。这意味着,教师终身制被终结了,当然教师“铁饭碗”更是不复存在了。上海、北京先行一步,大有在全国推开之势。取消教师资格考试终身制,为推动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迈出了第一步,但谁来考、怎样考、考什么等一系列问题尚未明确,令广大教师倍加关注。对于“考什么”才能考出“真本事”,不少教师认为,除了考查理论知识,还要强调教学实践。如果每次注册考试内容都大同小异,考试就会流于形式,起不到考查能力的实际作用。考试的标准应该与时俱进,每5年形成一个梯度。相比教学能力的考核和更新,家长更关注教师师德和品行。显然,打破教师资格终身制并不难,即修订《教师资格条例》即可。难的是五年一次的教师资格考核如何设计,如何让考核更具有效用,而避免有关部门对奋战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恣意和无常地干预。考核内容是什么,考核标准如何制订,谁来当“主考官”,这些问题都值得讨论。全国有1000多万名教师,如果全部教师每5年重新考核,考试、审核的工作量会增加数倍,操作难度可想而知。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资格谁说了算。第一种情况是,考试说了算。资格凭考试拿,似乎最公正。但都知道,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不是种萝卜白菜的,也不是生产机器配件的,称职不称职,考试说了不算。多年以前,我认识一位教了几十年的一年级教师她太会教孩子了,用满腔的爱,证明了自己教书育人的价值。可是,如果让她考教师资格,她肯定考不上。还有大量农村山区的一线教师,他们苦了自己不愿苦孩子,以教为乐,要比高深的文化知识,考教师资格,也肯定考不上。但是,谁能说他们没有资格从教呢?谁又能像他们那样献身教育呢?第二种情况是,校长说了算。五年折腾一回,怕只怕要为那些拿着条子、拿着票子试图钻入教师队伍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契机;而有个性有能力但也有脾气,常常令某些教育部门的领导“不高兴”的人,可能会被带上更大的紧箍咒。多年以来,“校长负责制”已经大大变味,在过度行政化的管理中大大变味,学校变成了官场。一些特立独行的教师深受其害,一些敢于教改试验的教师孤独难耐,一些敢于挑刺的教师生不如死,这并没有言过其实,在校长成为官僚的氛围中,教育教学不过是官帽的一种点缀而已。校长就是皇上,说一不二,否则,你就不具有教师资格,下课吧你。第三种情况是,教育官员说了算。这种可能性不小,教师就是天生让教育官员来管理的,你有资格没资格当教师,不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而是教育官员“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9月11日教育学者熊丙奇在博客中说,打破教师终身制,必须先要去教育行政化。他认为,教师定期注册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学校自主办学、教师同行评价,只有学校摆脱行政部门的干扰,校内实行民主管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才能不受行政的制约,教师的评价才能关注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贡献。在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校内没有建立教师同行评价机制的情况下,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是不可能产生多大积极效果的。不管哪一种情况,都不容乐观。让教师五年进行一次资格认定,怎样公开公平公正呢?作为一名教师,更知教育冷暖,深深忧虑这样五年一认证的措施,看起来很美,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多少效果,反倒会增加现实的负担,所以必须充分论证,谨慎推行。9月11日“中青评论”指出:“解放”是对教师最好的尊重。教师节前,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当前迫切需要把教育从应试和高考指挥棒下解放出来,解放学生、解放教师、解放学校。真正的尊重,就是用这种“解放”,给予其创造的自由,不被高考所惑,不被分数所困,真正成为育人者,而非“考试机器”的制造者。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扎扎实实过好三关。第一,过好利益关,跳出认证经济。取消教师资格终身制,最怕最后沦为形式主义老师只要交钱,参加一下考试,就能办证注册。这对老师是无益的,只是一种折腾,甚至会沦“考证经济”。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