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教学案例一、学习目标1.识记本课“吾”“牍”“馨”“陋”等生字词。2.积累文言实词“仙”“名”“灵”“斯”“馨”“鸿儒”“白丁”“素琴”“乱耳”“劳形”,虚词“之”,了解特殊文言句式“何陋之有”。3.准确疏通文意,熟读并背诵。4.体会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情怀。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1.特殊文言句式。2.体会作者情怀。教学方法“五步对话”教学模式“生本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流程一、学习准备——生本对话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辨析字形。lòu()室tái()痕入lián()素qín()吾()馨()儒()牍()2.积累文言词语并释义。灵:名:斯:馨:调:白丁:鸿儒:素琴:丝竹:乱耳:案牍:劳形:3.找出文中的特殊句式,并翻译。何陋之有4.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相关信息及写作背景。5.查找与文章相关的历史故事。6.记录下你在阅读准备过程中产生的疑惑或问题。二、交流分享——生生对话展示修复后的安徽和州刘禹锡故居--陋室的照片。导语: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富丽堂皇的陈设,但它却成就了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的志趣和情怀。(板书:陋室铭)师:课前,我们已经从词句积累,作者介绍,疏通文意、文化积累四个方面进行了预习。请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其他同学对照大屏幕,在学习本上检测预习情况。(出示小黑板,小组展示,点评)师:同学们还有没有不会读的字,不会翻译的词?三、聚焦文本——师生对话环节一:1.朗读、翻译全文(注意翻译的基本原则:1.字字落实2.文通字顺)2.小组展示翻译成果、齐读课文。环节二:1.研读文本,思考讨论。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述“陋室”的?这些描述体现了“陋室”怎样的特点?(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展示示例:作者围绕陋室,从陋室环境、交往的人、室中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描述。体现了陋室环境幽雅、交往儒雅、情趣高雅的特点。2.研读文本,开放性思考你最喜欢文章中的哪些词语,最欣赏哪几个句子?说说你的理解。3.研读文本,质疑探究这篇不足百字的铭文用圆润、饱满的词语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幽雅、儒雅、高雅的陋室图画。这座如此雅致的居所,作者却说他是陋室,你认为作者说的对吗?为什么?结合你自己在学习准备过程中查找的背景资料,独立思考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小结:大家从自己理解的角度阐释了陋室的不陋,的确,这是一间名副其实的陋室:主人的物质生活“陋”、社会关系“陋”、身份地位“陋”。可在作者眼中,这里环境幽雅、交往儒雅、情趣高雅,分明是一座清新的雅居!4.再读文本,感受特点四、探究提升——对话作者1.小组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背景资料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成安徽省和州通判。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结合课文和背景资料,说一说,我们从作者的陋室里结识了一个怎样的刘禹锡?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启示?教师总结:一篇《陋室铭》让世人看到了刘禹锡官场的失意,更让世人看到了他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人格的魅力。这篇“铭”,更是他落魄时的自励,逆境时的自勉。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遇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间陋室。当你身处失败、落难、遭到误解、诽谤等人生低潮时,只要有“馨”在心,则心不陋,室更不陋!我们的人生,自然有一份儒雅和洒脱!2.延展阅读文章在描述陋室的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你能举几个与文章相关的历史故事吗?故事一:故事二:总结:《陋室铭》虽然只有短短九句话,却包容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这正是这篇铭文语言独具的魅力:圆润、饱满、寓意深远。让我们再次诵读课文,去感受这篇文章的独特魅力!(再读课文,尝试背诵。)五、总结评价——对话自己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有什么新的感受,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