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言意兼得”的阅读教学无锡市沁园实验小学殷爱武【内容提要】“言意兼得”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把“言意兼得”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追求,既关注文本内容思想(意),又关注文本形式(言),强化在诵读中、在发现中、在陌生处、在点评中“言意兼得”。让学生在课堂上,得知文本内容涵义,得见文本形式秘密,追求并实现两者习得的最大化,收获“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关键词】阅读教学言意兼得语言形式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一堂真正的好课应该既关注文本内容思想(意)又关注文本形式(言),追求并实现这两者习得的最大化,收获“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言意兼得”应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的目标追求,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言意兼得”呢?一、在诵读中“言意兼得”语文姓“语”,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通过语言,才能够得以实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首先要以诵读积累范文语言为前提,特别强调熟读、背诵。通过熟读、背诵,学生进行了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积累,又进行了文章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积累。“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书声朗朗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在教学辛弃疾的词作《清平乐村居》时,我用普普通通的“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串起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读读品品,品品读读,逐渐读透词意,融入意境,读出画面,读懂词人,努力营造教得简约,而学得丰厚的课堂。在初读文本阶段,我就连续安排了五、六遍朗读。有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指名读,发现诗和词的不同之处;老师范读,感受词的节奏美;男女生分读,读出上下阕之间的停顿等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目的,为的是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将学生带入词的境界之中,努力在文本的诵读中实现言意兼得。人教版五年级(上)《慈母情深》中有这样的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安排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师:如果这三句话就是三幅画面,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生:看到了“我”的母亲好不容易直起身来。生:看到了“我”的母亲艰难地转过身来。生:看到了“我”的母亲戴着褐色的口罩,吃惊地望着我。师:听老师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了怎样的背直起来了?(学生回答:瘦弱的、弯曲的)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看到了怎样的一双眼睛?(学生回答:疲惫的、无神的、布满血丝的)师:瘦弱弯曲的背,疲惫无神的眼睛,“我”的母亲竟如此衰老,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会怎样?生:心痛。师:读出你揪心的痛。(生朗读)师:母亲直起背转过身,这是短暂的动作,可在我们的眼前却是如此漫长,看一看,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生:“我的母亲”重复了三次。生:句子倒过来说了,每次把“我的母亲”放在了后面。师:对,这是一组倒装的排比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生:突出母亲的衰老。生:表现了我那一刹时间,“我”的惊讶,“我”没有想到母亲是如此的衰老。生:表达了“我”的心痛,“我”在内心深处,一次次告诉自己,那就是“我”的母亲!师:是呀,作者用这样的一组句子,三次呼唤“我的母亲”:喊出了我的震惊,喊出了我的愧疚,喊出了我的心痛。(师配乐《难忘慈母情》二胡曲,组织两次引读)这一段是文本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因为作者采用了细节描写。作者用呼告的方法,将内心深处的那种惊讶、心痛、懊悔呼喊了出来,通过母亲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辛苦的、衰老的、拼命挣钱的母亲形象。然而,仅仅让学生读完此段“感动”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里,我的教学思路是“理解内容——体验表达——情感升华”,先是理解这段文字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它诉说了什么。然后推敲它是怎样表达的,倒装、呼告,这样的表达方式与常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再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在学生理解了内容,体验了表达之后,教师引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