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解读语文新课标的点滴感受摘要:悉心解读语文课程标准,了解现实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具体操作方案,改变陈旧的教育理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导课堂教学。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教给学生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用爱心照亮学生的心灵天空。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合作探究创新能力爱心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同一口径”下传说了若干年,无论是演讲者还是听众,对“乌龟为何能取胜”这一问题的解答似乎已成为一种永不变更的模式,那就是“乌龟有韧性和毅力”。或许每个人都以为这种解答是天经地义而不会有其他“非分之想”。为什么?究其原因,无外乎是固定的思维模式在作祟。那么,在思维方式不断更新的今天,为什么很少有人敢于打破思维的樊篱给予全新的解释呢?不久前,听了胡东芳教授的讲座有感而发,萌发了从另外一个角度解答“乌龟为何能取胜”这一问题的想法。当我让同学们讨论这一问题时,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发言热烈而有个性,对此有全新的见解:乌龟运气好,因为兔子中途睡觉了。于是,我心一颤,原来,学生并不是没有创造性思维,而是这种潜在的创造性思维被固定的思维模式束缚,没有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展示。我讲上面的问题并非题外话,意在由此生发出“新课标下的思维该何去何从”。新课标的出台,可以说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原有的教育观念和课堂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和诠释陈旧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方法,真正触及语文课改的心灵。1.更新教学观念教育理念的创设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潜心研究的课题,它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多少年来,教师在这种固步自封的理念指导下按部就班地从事课堂教学。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维观念的更新,越发感到觉许多观念和方法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值得质疑的地方,促使我们从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1.1“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真的很崇高吗?多少年来,人们一直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标榜教师职业的神圣和崇高,而且不乏其人真是这样吗?首先我们应该理解“工程师”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技术干部的职务名称之一。能够独立完成某一专门任务的设计、施工的专业人员。不难理解,工程师的职责是对工程的设计,并指导工人按既定图纸和程序严格施工,不能有一点创新。那么,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来比喻教师是不妥的。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意识,你又怎么能去设计他呢?这岂不是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吗?再说,如果学生按照你设计好的程序去实践,那么,教出来的学生不都是千人一面吗?很显然,学生成长的年轮中都刻下教师鲜明的印记,充其量又“克隆”出一个个你,是没有一点灵性的“产品”,教师倒成了扼杀学生个性的“无情杀手”,又怎么体现教师的崇高与神圣、教育的创造性与人文性呢?1.2如何处理教师和学生的”水”?荀子曾说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固然可取,这是教师寄予学生的厚望和提出更高的要求。确实是这样,许多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将来都超越自己,不要重复自己昨天的故事。可是,仍有一部分教师坚持“教师有一桶水,学生才有一杯水”的原则,如果仅从教师与学生知之先后、知之多少的角度来说也无可厚非,关键是看如何去处理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如果教师把一桶水都倒给学生,不顾及学生的意愿和接受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喝完,即使喝完了又有什么用呢?从功能上看,只是跟老师等容积的容器,充其量又是一个水桶。从能力构成上讲,又是老师的翻版,缺乏个性的养成1和张扬,显然与教育的最终目的不相适应。那么,该如何处理这桶水呢?不妨变“倒水喝”为“舀水喝”。首先,让学生有“想喝水”的愿望。学生只有觉得自己“口渴”,觉得自己知识浅薄,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愿望。其次,让学生主动“舀水喝”。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喝多少,怎么喝,全由学生决定,不能由老师牵制。第三,教师要有足量的“水源”。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吸取新信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自己,做到取之不尽,舀之不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