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自然灾害分布、成因、危害、治理对策一览表表一:地质灾害灾害类型概念分布成因危害治理对策地震地震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1)世界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世界两大著名的地震带。(2)中国分布: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和华北地区(青藏、新疆、华北、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断层发育。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在地震波的冲击下发生建筑物破坏、倒塌,滑坡、泥石流、交通通讯中断、并由此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可引发其他次生灾害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空间分布:多发生在山区沟谷中,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时间分布:多发生在山区雨季降雨高峰期或连续降雨之后。(1)地形条件:山区坡陡谷深。(2)岩石条件: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3)植被条件:植被覆盖率较差。(4)气象条件:夏季暴雨或冰雪融水汇聚时,含有大量泥沙、石块和砾石的洪流就会沿山谷奔腾而下形成泥石流灾害。破坏或掩埋农田、建筑物、道路,损毁农作物、耕地、及林木,造成人畜伤亡、交通通讯中断、堰塞湖、堵塞河道、阻断航运、引起洪涝灾害,对城镇、矿山、乡村造成毁灭性灾难(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等等)。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火山分为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大类。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是世界两大著名的地震带。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会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生命财产造成重大的威胁。火山灰和溶岩流破坏田园、建筑、有时会引地地震及气候异常。但火山喷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也有许多积极的影响。具体有:①火山喷发为地球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原始的水汽;②火山灰遮大蔽日,削弱了太阳辐射,降低了大气温度,有利于减缓全球变暖的压力;③火山灰里富含矿物质.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肥沃的土壤;④火山喷发物中,含有丰富的硫黄矿等多种矿物。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滑坡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多发生于地势起伏大、岩体和土体结构松软、比较破碎,植被覆盖差而又暴雨集中的地方形成的原因具有复杂性,既有自然因素(地形、地质、降水、植被),又有人为因素(毁林、开矿、工程建设)(1)掩埋房屋,造成人畜伤亡;(2)摧毁城镇、工厂、矿山;(3)破坏铁路、公路、航道,威胁交通安全;(4)破坏土地、森林、植被等(1)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2)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3)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等等)。表二:气象灾害灾害类型概念分布成因危害治理对策洪涝灾害洪涝:洪涝灾害可分为洪水、涝害、湿害。(1)洪水:大雨、暴雨引起山洪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