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在Word2000中制作表格一、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用Word制作表格的一般方法。2、能力目标在制作表格的过程中,同一操作可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尽管最终达到的效果一样,但在所化时间和操作的难易程度上不尽相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而且还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作品点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发现问题、纠正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把学生学习生活中最熟悉的例子“课程表”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对表格的修饰(线型、底纹、色彩、对齐方式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验创作的乐趣。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教材内容分析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与学校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这一主题,我选用了哈一职中学本学期的课程表(表一)作为教学载体,从而进行教学设计与研究。表一中学课程表(注:每课时为45分钟)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上午第一节语文外语化学计算机数学第二节数学数学物理自然语文第三节计算机美术外语语文体育第四节体育劳技音乐物理地埋下午第五节化学语文政治数学化学第六节自然物理历史自修政治本节主要通过课程表的制作,介绍了三种制作表格的方法(拖动制表法、手动制表法和菜单制表法)。由于三种制表的方法各具特色,所以在讲解时无需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强调三种方法的巧妙结合与灵活应用。在讲表格建立时,可以采用菜单制表法(或拖动制表法),画出表格的大致轮廓。在接下来讲述编辑、修改表格时,可以引入手动制表的方法,以更直观形象地描述插入、删除、合并和拆分等操作。通过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使用,我们就可以制作出星期节各种简单或复杂的表格了。2、教学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表格的编辑。表格编辑涉及的知识点最多,有单元格选定、调整大小、插入、删除、合并、拆分操作,还有如何添加斜线表头等等。尽管知识点很多,但它们之间并非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的。其中单元格的选定是基础,在后面的其它操作中都会用到它,所以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当充分一点。单元格的插入、删除、合并、拆分则是重中之重,由于它们在操作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所以,上课时可重点讲解其中具代表性的某个操作,而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自己去摸索和研究其它的操作。至于调整单元格的大小和添加斜表头,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在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侧重。3、教学难点分析边框和底纹的设定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所在。这里涉及到对学生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是“会设”——操作的顺利完成;其二是“设好”——线条风格协调和色彩的正确搭配。对于前者,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完成;但在考虑风格和色彩时,学生们常常会顾此失彼。因此,如果要攻克这一难点,教师在课前可以化些时间制作几个整体效果尚佳的作品,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看,以供学生参考。教师还可将每堂中学生操作较好的作品收藏起来,以供以后教学中进行展示。三、教学对象分析开学不久对高一新生的一份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很少接触电脑,有的甚至从来没有操作过电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因材施教,而且还要因人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基础好的同学从未知的领域去摸索,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求他们完成好本堂课老师布置的练习任务,以夯实基础。目前,许多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但他们不够努力学习,认为学学就是了。学生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必将影响其上课态度和听课效率。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有全新的认识,以正确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得以顺利和有效地进行。要上好一堂课,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也很重要。学生往往比较关心他们周围的事物,他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这就是我选择课程表而非工资表作为例子引入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因。上课时,只要你一提到课程表,学生就会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学生有了自己的见解,学生开始了思考,我想课也差不多已成功了一半。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1、边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