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敬人者人恒敬之第二课时学会尊重别人一、目标预设:1、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观念。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有正确的态度。2、知识与能力:(1).懂得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2).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明确“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是指在人格和在法律地位上的平等。能够正确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3).懂得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最基本表现。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技能。(4).能够说明为什么不能凌弱欺生,不能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3、教学重点和难点:1.必须尊重他人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2.学会尊重别人是本课的又一个教学重点。3.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现象。二、教学过程:[一]预习交流:1、自学内容,完成填空:见《导学》2、思考问题,互相交流:请列举现实生活中哪些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现象应该承认,哪些不平等现象是与法律规定相违背,我们应该怎样认识。提示:现实生活中与法律规定相违背的不平等现象,如有的人犯罪却逍遥法外;有的人侵吞国家财产而致富;有的人和有的行业搞特权;有的人靠制假售假而发财……学生讨论,再引导学生进入新课——怎样平等尊重他人?[二]活动探究:(一)活动内容1:情景表演活动要求:选择下列一个情景,可用小品形式表演。表演时特别要将“我”的想法、说法或做法表达出来。全班根据提出的问题作点评。A:新来的同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核心问题:家境清贫就低人一等吗?提示:并不低人一等。家境富裕或清贫,是经济状况上的差异,所造成的原因很复杂。因此不能以家境好坏来论人。不管家境好与坏,人在人格上和在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B:一道数学题核心问题: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智力的差异?提示:应该承认,人与人之间在智力上是有差异的。但智力经过后天的培养是可以变化的。而且,智力的差异并不就决定成就的大小。C:小白的书包核心问题:父母职务、工作的不同说明什么?提示:职务不同、工作不同,只说明社会分工不同,不说明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在我国,各种正当的职业都是社会所需要的,都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此,从事各种正当的职业都是光荣的。D:一根冰棍核心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凌弱欺生?当你遇到高年级同学欺负时,你会怎么办?当遇到弱小或陌生人需要帮助时,你会怎么做?提示:弱者和生人都有人格尊严,在法律地位上也是平等的,必须尊重他们。从道德的角度讲,不仅不能欺负他们,而且应关心和帮助他们。当遇到高年级同学欺负时,告诉老师、保安人员,或报警……对他们应该尽力去关心和帮助,不能瞧不起他们,更不能欺负他们,对熟悉的人要尊重,对陌生的也要尊重。通过学生中经常遇到的现象,让学生把平时的所想所说所做演出来,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通过讨论要纠正和批判学生中错误的认识,家庭的贫富可以通过劳动改变,智能的高低可以通过勤奋弥补,父母职业的不同是社会分工不同造成的,况且职业不可能遗传,从而使这些方面有优势的学生能不自傲,这方面处于劣势的学生能不自卑。要使学生能树立敢于维权和依法维权的意识,学会依法维权的方法教师小结:(1)我们要平等尊重他人,就必须做到不能以家境的贫富、智力的差异、父母职务地位的不同来论人,绝对不能把这些差异作为我们另眼看人、不尊重他人的理由。(2)我们要平等尊重他人,还必须做到不凌弱欺生。(二)活动内容2:从点滴做起学生填写教材P50,并进行交流。也可结合《中学生行为规范》在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进行知识竞赛。教师小结:(3)我们要真正做到平等尊重他人,就必须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和技能,了解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准则,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三)活动内容3:法国人的风度(教材P52)讨论:法国人的风度表现在哪里?提示:法国人的风度表现在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