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贲燕燕有余数的除法设计VIP免费

贲燕燕有余数的除法设计_第1页
1/2
贲燕燕有余数的除法设计_第2页
2/2
有余数的除法设计研讨西场延寿小学贲燕燕26从教近两年以来,本人教授了一、二、三等三个年级的数学,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撰写了大量的教学课案、教学实录以及教学反思。在这样反复研讨撰写的过程中,我的教研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尤其是在与众多老教师的相互交流研讨中,深化了许多自身所缺乏的数学教学理念。这些合作学习的过程,让我深刻明白一个道理,教离不开学,就我本身而言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有的教师写了一辈的教案却成不了名师,有的教师写了几年的反思,就成为了名师。“经验+反思”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我们进行着一并、二度甚至三度的教研活动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获得许多的感性材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我们必须对经验进行反思,加工提炼,上升为理性认识,我们所做的工作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但却是最关键的一步。《有余数的除法》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课前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5幅三角图(每幅有15个三角),让每个学生先在第一幅图上每2个三角为一份地圈再在第二幅图上每3个三角为一份地圈……依次操作之后,我让学生用除法算式表示正好圈完的几种情况,再告诉学生对于有余下三角的情况怎样用除法表示,学生认识了余数,学会用横式表示;之后,我让学生用除法竖式进行计算,并引导学生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大小,揭示出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知识规律。教学设计在课中得到较好体现,但我总觉得课上得比较保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还没有被激发,新课程“三位一体”的目标没有整体地得到落实,表现在:课一开始让学生动笔圈三角,我的目的想让学生感知到有多余的情况,为学生有余数除法提供直观原型,但学生是不知道我的用意的,只能执行我的指令,内容是比较枯燥的,操作是被动的、机械的;操作之后的学习几乎都是全班划一的接受式的讲解,忽视学生的差异发展。对于存在的问题,我极力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办法,带着新的方案走入教室;课一开始,我在大屏幕上出示12个苹果,让学生思考;把12个苹果分给小朋友,每人分几个,正好分完?并告诉学生说,你也可以利用三角图来帮助思考。结果,有的学生马上举手要发表意见,有的学生在图中圈划着……,经过大家的相互补充,一种不漏地找到了正好分完的情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个体思维实际、含有数学问题的、开放的问题情境地,既激起学生的兴趣,又挑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进行着自主的学习。在学生对正好分完及还有剩余有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我启发到,谁能将“把12个苹果,每人分2个,分给6人正好分完”这句话的意思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学生积极地说出算式“12÷2=6”。我接着又问,你们能“把12个苹果,每人分5个,分给2个人还剩下2个”也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学生尝试中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的算式,学生感到困惑的就是余下的2个苹果不知放在哪里,强烈的求知欲由此产生。在学会了有余数的除法后,又让学生自己借助经验,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大的知识规律。课堂上,学生精神饱满,思维活跃,时间过得很快,但预定的任务没能完成。课后,我们进行教研,我体会到数学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同伴合作、学生的学习体验等宏观地思考问题;同时,又要着眼微观精心设计教学,我发现造成时间不够的一个主要原因,苹果的个数不应是12个,而应该是15个,理由是12个苹果来分,正好分完的情况比较多,而这些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学生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花了很多时间,使得后面应该落实的未能得到落实。我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体会到课堂教学中的“细节决定成败”这个基本道理。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贲燕燕有余数的除法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