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工作、学习、生活的诸多烦恼不断困扰着人们,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升学、就业、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一切也播及到校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更加突出地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面前,面对中小学生出走、自杀、封闭、甚至犯罪的种种现象,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心理有断层现象,片面追求分数、升学率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已不应只是心理学者的研究专项,而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应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要有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特别是人的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要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要让他们代表中华民族参与同各国同龄人的竟争,实现21世纪中叶赶上发达国家这宏伟目标任务是十分艰巨的。他不仅需要学生有知识、有文化、还需要他们有较高的心里承受力,要有开放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学生在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1、建立、健全学校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各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应当把他看做学校素质教育这一整体目标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纵向来看,要建立一套根据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及与教育目标相适应的系列目标,体现出实验的层次性、阶段性。从纵向来看,既要考虑到学生一般的、基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又要考虑到渗透各育各科教学中的具体的特殊的心理教育目标。我们学校从初一到初四各年级有独立的目标体系。2、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德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紧密结合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团委书记、思政教师和政工团队干部,要有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明确意识,要掌握学校心理咨询辅导的理论与方法,并且要注意保护自身的心理健康,自觉的完成各项教学和德育任务使教学与德育活动成为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载体。3、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测试和综合分析学校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态和特点的科学测试和分析,学习和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在有关心理科学的指导下,发挥教师长期同学生进行多方面、深层次交往,积累大量生动、丰富的材料,具有可能对学生心理素质做出整体、动态把握的优势提高对学生心理状况分析的科学性、准确性、目的性,使评价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4、开设独立的心理教育课程利用心理教育课,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情景中活动、讨论学习、亲身体验、集体探索、自己归纳心理规律等,让学生概括性的介绍心理问题,师生共同讨论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克服方法,达到共识后师生制定契约付诸实践,以点带面解决问题。效果十分显著。5、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各科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心理品质形成的基本途径,也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要充分挖掘学校各育、各科教学中蕴涵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在学科教学中,要推行分层次教学,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智力,减轻学生负担,并且对贯彻这些策略有专门的要求。6、优化学校、班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如组织各种旅游、参观、访问、考察及公誉劳动等,发挥发展学生在班级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的人际关系,以及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配备阅览室、电脑室、书画室、练功房、团队活动室、体育馆等活动用房,指定值周、升旗、出操退操、课外活动、黑板报评比等制度。创建良好的班级氛围,利用晨会、班会、团队活动等沟通师生心灵,缩短师生距离。形成合理的竞争意识;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普通话比赛、朗诵比赛、辩论赛、知识竞赛、书法绘画、科技小制作、四驱车大赛等活动,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参与竞争的信心和兴趣。竞赛后让获胜者受到表扬,也要让一时失利者得到鼓励。7、开展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