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一语文第二单元过关检测第Ⅰ卷选择题(42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酣畅(hān)擅长(shàn)润饰(rùn)浑然天成(hún)B.婀娜(ruó)休憩(qì)宁谧(mì)游目聘怀(chěng)C.社稷(jì)祭祀(shì)蝉蜕(tuō)恍恍惚惚(hū)D.邂逅(xiè)陶冶(yě)渗透(cān)迥然不同(jiǒng)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韵律妥帖喧嚣遣词造句B.谪居眉梢缥渺月迷津度C.星晨享殿躬行失魂落魄D.凌晨机缘拙劣与时具进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每一棵树、每一叶草、每一朵花,都不。面对骄阳、面对暴雨、面对风雪,它们都本色而自然。②既然这十七年犹如涓涓细流般逝去,一切不言自明,就让我一切继续走过。③目前,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了一些学校教育的。④大自然不管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总是按它自己的规律循序渐进的着一年四季。A.化妆时间盲点变幻B.化装时间盲区变换C.化装时光盲点变幻D.化妆时光盲区变换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随着美国大兵的入侵,在伊位克的字典里从此没有了“安居乐业”,取而代之的是“流离失所”和“难民潮”。B.他这样做自以为很稳妥,其实是如履薄冰,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错误。C.即使得了冠军,也不能对同伴侧目而视,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D.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总是耳提面命,摆官僚作风。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整个教学中,贯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B.由于管理混乱,监督无力,全国各大酒厂不止一家没丢过上万份商标。C.学生作文出现语塞,往往是由于他们下笔前没有统筹安排表达的步骤所造成的。D.我和一些傣族演员觉得,这种色香味俱佳的饭菜非要用手抓着吃才过瘾。6.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A.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帮助我上了轮椅车B.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C.我上轮椅车她来帮助,我摇车拐出小院,她目送我D.我摇车拐出小院,她目送我,我上轮椅车,她来帮助二、(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7~10题。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7.对“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将静态的月光比作“流水”,不仅写出了月光的柔和与素淡,而且也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B.句中的“泻”字用得好,它把无形的月光写得可感可触,从而使描写对象的形象更加鲜明。C.如果不用“泻”而改用“照”字,不但与“流水”不搭配,画面也少了流水的声音,从而也少幽静的意境。D.本是静态的画面,通过“流水”的比喻和“泻”字的选用,从而产生了静中有动,动中显静的意境效果。8.“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中的“恰是到了好处”是指什么?A.虽是满月,却不能朗照。B.既能酣眠,又可小睡。C.在这种环境气氛中酣眠。D.在这种环境气氛中小睡。9.对“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将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的描写手法。B.这是通感手法,目的是突出环境气氛的和谐。C.将光与影的和谐组合比作小提琴奏出的名曲。D.描写了一幅光影相间、和谐协调之美的画面。10.为这个文段拟一个标题,恰当的一项是A.荷塘上的月色B.月色下的荷塘C.月夜的荷塘D.荷塘的月夜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黄河的心曲刘再复我流过了远古荒凉的野漠,一直流到今天繁华的大地,我穿过大沉寂与大征战,穿过大黄沙与大峡谷。我是黄土地的主人。我有自己,有自己的包藏着千里波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