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文学中的想象规律通过语言文学活动发展幼儿的想象力正日益受到重视,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效果我们需要对幼儿的想象规律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一、幼儿想象的指向和支配因素和成人相比,幼儿的想象更少受理性思维的支配,更多地指向内在心灵以满足自己的情感愿望。想象与理性是有区别的。想象活动中运行着的是更具体的、直观的表象;理性思维活动中运行着的则是概念、判断、推理。想象是感性的、形象的、是从情感需求出发,满足心灵愿望的,理性思维则是理性的、抽象的,是指向外部世界,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人在童年时期想象占了主要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多,理性的抽象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幼儿的心理活动较多地处于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的层面,他们的想象更多地是从心灵需求、情感愿望出发的,较少受到知识经验、社会观念、现实规范等理性因素的制约。因此,幼儿的想象显的更加随心所欲、大胆自由,成人的想象则更多地受制于理性,时时会以客观的、现实的标准去检查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是否合乎知识经验和社会规范。在语言文学活动中,幼儿总是为角色形象及其命运所吸引,感性地沉浸于艺术情境和艺术氛围之中。成人则会以理性的眼光去分析,试图用清醒的、理智的那只无形的手,将幼儿从浑然忘我的情感想象中牵拉出来。成人即使在构思幻想情境时,也总是用知识经验来约束、指导想象的轨迹,而幼儿则不会受那么多的约束,他们往往从某一情感愿望出发,大胆无拘地展开想象。我们在《蝴蝶衣裳》这一活动中观察到的情况充分地证实了这一点。面对如下情景:小白兔有件印着蝴蝶的漂亮衣服。她到森林里去玩,衣服上的蝴蝶飞走了,小白兔伤心地哭起来。怎么样想象才能使得故事的结局是让小白兔不再伤心?成人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首先想到蝴蝶会采花粉,喜欢徜徉在花丛之中,如果在衣服上画上花朵,蝴蝶就会飞回来,衣服重新变得漂亮起来,小白兔也就不再伤心了。幼儿则不一样,他们会因为小白兔的伤心而产生情感共鸣和移情体验,并从如何让小白兔不伤心这一情感愿望出发进行想象:“我画一个气球载者小白兔飞上天空开心一下,这样她就不会哭了。”“我要给小白兔装上一对翅膀,让她想飞来就飞来,想飞去就飞去。”“我画一条游来游去的小金鱼,送给小白兔”。两相对照,可以看到成人想象的出发点的指向是如何让蝴蝶非回来,使衣服再漂亮起来这一现实问题得到解决。幼儿则很少思考推理如何解决现实问题,而是从小白兔伤心难过这一移情体验产生出的情感愿望去发挥想象。幼儿生活在现实之中,以成人为主流的社会极大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成人对儿童施加显性的或隐性的影响时,总是以自认为正确的观念,准则去要求幼儿。当我们从成人的想象轨迹出发去激发,引导幼儿的想象时,我们是在同幼儿的想象规律拗着干,不容易激发他们想象的欲望。当我们从幼儿的想象规律出发去施加影响时,他们会感到那样自然,那样“引以为同调”,那样容易燃起想象的激情,展开想象的翅膀。二、幼儿想象过程和结果的特点想象具有大胆、自由、丰富的特征。大胆和自由是指想象过程中自由无拘的特点。丰富是指想象的结果显现出丰富多样、多姿多彩的特性。那么学前儿童的想象在想象过程和想象结果这两个方面,同成人是一致的,还是不尽相同的?就我们研究的情况来看,两者是有差异的,我们把这些差异归纳为以下两点:一是从想象的大胆自由的方面看,幼儿更胜一筹;二是幼儿的想象在完整性、清晰性、丰富性上逊于成人。1、幼儿的想象更为自由大胆想象是从人的意愿出发的,因而总是突破知识经验的束缚,突破固有的心理定势,呈现出随心所欲的、无拘无束的特点。大胆、自由、无束的实现,必须以突破时空和现实的理性拘禁为前提。成人积累了较丰富的知识经验,较强的理智惯性,因而,即使燃起想象的激情,想象之翼也总是那样的沉重,那样吃力,总好像被理性之索牵住。幼儿知识经验较少,较少受到理性束缚,因而,更容易受到本能欲望和情感需求的驱使,进行超现实的大胆自由的想象2、幼儿的想象较为零碎、含混、贫乏。幼儿受到发展水平的制约,其想象结果不像成人那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