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诵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领会诗歌的形象。2.通过诵读,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本诗的韵味。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情感的基础上来朗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力,领会诗歌表达的生活感悟。教学方法《相信未来》是当代诗坛一篇预言性的诗歌力作,当“文革”的迷雾使人们陷入迷茫与混乱之中,人们在为命运哀叹之时,诗人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用诗歌唤起失落,用诗歌展望明天,用诗歌吟唱希望。在介绍诗歌写作的背景和初步赏析之后,充分发挥教师的诵读教学特长,重点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诗歌中诗人对苦难人生的认识,对未来质朴的希望,从而发自内心中的呼唤。多媒体的运用主要采用投影片和配乐朗诵带。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什么是诗?有人说是情人与大海。有人说是星空与云彩。也许同学们认为诗歌离我们太远,其实诗是什么,诗就是少年的情怀吗?我们青春的每一个足迹都是诗行。缪斯的天空到处是青春少年的身影和意气风发的情怀!所以我们不是不会写诗,只要我们用心在聆听,用心在感悟,聆听生活的呼唤,感悟生命的赞歌,我们就一定能够读懂诗歌,也一定能够写下青春的诗行。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看诗人食指为我们带来的这首生命呼唤的诗篇。二、初读感知同学们,大家看,是老师给你们读呢,还是你们自己读呢?(一般学生喜欢选择老师读,老师范读后,必须要求学生自己再读一遍)。无论谁读,我希望你们能把读后的感悟或感想告诉我。(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自由回答阅读感受,提出疑议)(老师引导过渡:刚才同学们阅读和听读后都十分认真,提出了许多问题,说明同学们天生就具有诗人的潜质,好,为了使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我们有必要隆重推出我们的作者和这首诗的相关写作背景)三、知识链接(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著名诗人,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第一人。自幼爱好文学,小学开始热爱诗歌,20岁时写的名作《相信未来》、《海洋三部曲》、《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社会上广为流传。阿城插队内蒙古时托人抄录了食指的全部诗作;陈凯歌考电影学院时曾朗诵食指的《写在朋友结婚的时候》。1973年食指被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入北医三院就医。出院后继续写作。1990年至今在北京第三福利院接受治疗。2001年4月28日与已故诗人海子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著有诗集《相信未来》、《食指、黑大春现代抒情诗合集》、《诗探索金库·食指卷》、《食指的诗》。郭路生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写作背景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老师引导:用诗歌唤起失落,用诗歌展望明天,用诗歌吟唱希望。诗歌成为苦难人生的润滑剂,成为照亮希望和未来的启明星。诗人发自内心中的呼唤,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未来质朴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失望的灰烬”、“凝霜的枯藤”、“凄凉的大地”、“摇曳的曙光”、“孩子的笔体”都为那个特殊的时代镌刻着墓碑、昭示着希望和未来。)老师过渡:了解了这些知识后,同学们是不是有兴趣把这首诗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