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用伟人的事例激励我们,远胜过一切教育。——英国思想家培根2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谈到过读书有什么功用?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书可以怡情,可以傅彩,可以长才。”傅彩:本义是着色,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3这堂课开始,我们进行《中外传记作品选读》的学习。这些传记作品将引领我们走近先贤圣人,领略思想家们的不朽风采。451000多年前,当唐朝岌岌可危、风雨飘摇之时,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就是用他的一支笔写下了无数的诗篇。“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他逝世的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6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7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长安十年(746—755)这时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随之产生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①诗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②在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道路上迈开了坚实的第一步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疾苦,形成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8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流亡(755—757)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春望》《月夜》《北征》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9时间社会状况杜甫经历代表作品诗歌特点人格追求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757—759)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新安吏》《石壕吏》《新婚别》不仅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深刻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矛盾。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10总结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11与杜甫辉煌的艺术成就相比,他的人生堪称悲剧,你认为造成这样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奸臣当道•战乱频繁•皇帝昏庸•性情选择•命运巧合12如果你是杜甫,你是会选择怎样的人生?•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都要活出价值,即使不能千古留名,也不能遗臭万年。•杜甫的人生是悲惨的,但也是幸运的。没有坎坷的经历,怎么能有千古的诗文?一千多年过去了,谁还记着那些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只有老杜的诗文才是我们民族永恒的瑰宝,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缅怀。13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拓展延伸拓展延伸1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自能出口成章,下笔如神。沧海浮舟,在于水积之深;腾云致雨,在于气积之厚。厚积薄发,已成为当今共识。胸藏万汇,笔有千钧;意随笔到,就可以挥洒自如。贾谊的议论纵横,李白的诗才超逸,韩愈的雄辩滔滔……无不得益于读书、背诵之积累以及揣磨运用之感悟。“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表达才能流畅。下面我们来进行积累。15以“杜甫”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以“杜甫”为素材的高考优秀作文片段1.1.他的一生都地流亡,在被生活放逐,他的一生都地流亡,在被生活放逐,又被苦难追赶。他甚至还不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