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优质课(初中组)评比活动观后记王松2013年11月13日,我市中小学美术优质课(初中组)评比活动在汇川区上海路中学如期举行。各位参赛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能力和业务素质,展现了我市美术教育与教学的风貌和水平。经过三天紧张而忙碌的赛程,评比活动圆满落下帷幕。在此谨表祝贺。笔者有幸担任此次活动的评委,也从一个一线教师的角度认真观摩了此次评比活动。亲眼目睹了参赛教师的教学风采,从中也启发了更多的思考。有感而发,寄希望于抛砖引玉、展开研讨,共同促进教研。不当之处敬请指正。本文结合参赛的部分课例,从教师的教材体系观的建立与审美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一、什么是教材体系观教材体系观指的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目的,编写结构、编写内容等方面建立的较全面的领会、熟悉和掌握的观点和观念。教师要通过长期的钻研和翻阅使自己对教材在目标结构、知识点设置的梯度分配情况,单元和章节内容的侧重点等方面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要建立教材的体系观就需要教师从某一个版本的教材开始,认真通读教材,明析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乃至高中教材的各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尤其要分析某一册教材中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以浙美版八年级第16册为例,七个课例中分别有《青春风采》、《奇特的视觉图形》、《让世界更美好》三课。本人认为,这三课内容构成了一个教材知识体系,其中以《奇特的视觉图形》为中心课例,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介绍视觉创意的基本方法和手段,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视觉创意设计的基本能力,建立图形创意的基本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意兴趣和热情,更好地培养解读平面创意作品的能力。从而为《青春风采》、《让世界更美好》等课的学习,激发创意热情、拓展创意思路、提高创意设计能力。更好地学习服装设计、招贴设计与制作的课程内容。以浙美版七年级第13册的《齐白石》、《毕加索》两课为例,编写目的是通过东西方两位艺术大师的艺术经历和作品的欣赏介绍,以比较欣赏的态度,对比学习东西方艺术各自的风格和成就。使学生能初步了解东西方艺术的不同面貌和不同审美情趣,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深入欣赏学习打下基础。回想此次评比活动中个别参赛教师在类似课例的教学中,都存在教学内容较孤立,知识讲解不够深入、缺少前后内容知识的连贯性与整合意识的现象。比如在讲授《让世界更美好》一课时,招贴设计的基本创意方法正是来源于《奇特的视觉图形》介绍的“正形和负形、影子的联想、同构图形、元素替代、错觉”等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教师如在教学中能适当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解析创意思路,激法创意热情,无疑对本课的学习将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章节重点阐述了“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再如在《毕加索》一课的讲解中,教师也只是局限在本课的学习和了解上,可否适当连贯《齐白石》一课的部分内容,通过比较而突出西方美术有别于东方美术的特征?建立基本的东西方美术文化的差异意识?提高学生鉴别东西方美术文化的能力?当然,由于特殊的优质课赛课要求,教师对于教学内容做了较大的改动,淡化了课例的欣赏与评述性质,而渗透进造型与表现的内容,反映了教师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应变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对欣赏与评述领域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有的忽略和回避的现象。在中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欣赏与评述领域的学习能使学生“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培养中小学学生的审美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欣赏与评述、评价艺术品的眼光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意识。因此,忽视欣赏能力的培养,回避欣赏与评述课型的教学,将会导致学生审美素养的缺失。个人认为,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这种现象值得深思。从这个方面同样反映出建立教材体系观的重要性,毕竟美术课程的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