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课堂不良纪律行为的分析一、中学生课堂不良纪律行为的表现英国心理学家瑞格对学生的课堂纪律作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良纪律行为的表现,瑞格等人对1020个课堂片段进行了分析。他们是从上课开始的20分钟到25分钟进行观察的,这段时间恰恰是在课堂教学进行到三分之二,学生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急需调节的时候。调查分析结果如下页表所示。最普遍的纪律不良行为纪律不良行为百分比(%)纪律不良行为百分比(%)大声说话28思想开小差24讲废话23不恰当地使用课本或设备20吃零食12随便走动11小动作9故意大笑6打架5弄坏课本或设备1.5不听从教师管教1.5欺骗1.5污辱同学1.5污辱教师1上表是按照纪律不良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百分比的多少来排列的(观察时,各选项可同时选择)。我们可以看到,大声说话、思想开小差、讲废话等出现频率比较高,而打架、污辱同学和教师的情况比较少。这说明,在纪律不良的行为表现中,纪律不良的程度并不严重。瑞格把他的研究进行归类,得出下列纪律不良的等级。纪律不良的等级等级百分比%轻度83比较严重15非常严重2看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轻度纪律不良的表现约占整个纪律不良行为的三分之二,而真正的严重纪律不良只占2%。另外,据我国有关专家研究证明,中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纪律问题,轻度的占84%,比较严重的占14%,非常严重的仅占2%。二、不良纪律行为产生的原因(一)教师方面的原因(1)教学内容方面的原因。没有不爱听讲课的学生,也没有所谓的坏孩子,只有讲的东西没人喜欢听的教师。某些教师所授课程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将学科内的魅力展示给学生,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而兴趣是中小学生学习的主导动机之一。学生因为失去兴趣,自然兴味索然、注意涣散、我行我素,干起了别的事——课堂自然也就“乱”了。有的教师对教学内容处理不当——或过难、或过易,有的教师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这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这给学生情绪松懈的机会,会使学生因为没事干而思想开始溜号。(2)教师教学方法方面的原因。有的教师不认真备课,不采取措施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死板单调、枯燥无味。教学水平低,没有吸引力,尤其教师的“满堂灌”的单调剌激,唤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于是交头接耳、搞小动作,注意力分散。在组织教学中,有的教师不能掌控好上课时间,学生们情绪尚未稳定下来、注意力尚未集中,老师就仓促开课,这就容易造成教师在一片吵闹中上课,效果当然不会好;还有的教师利用上课时间收发作业本,人为造成混乱。(3)教师课堂组织不当方面的原因。老师对学生态度生硬、急躁粗鲁、主观武断,或者用尖刻的语言讥讽侮辱、谩骂学生,或者采用体罚和变相体罚对付学生,从而引起师生关系紧张,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反感和对立情绪。而压制、恫吓、挖苦、威迫的做法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对抗心理,会引起学生更多的课堂不良纪律行为。另外,同一班级的任课教师之间不协调、不配合,对学生要求不一致(尤其是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协调不好),这容易造成学生管理上的松懈。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不善于维持课堂教学秩序,不善于处理学生违纪行为,往往使矛盾激化、事态变大。(4)教师作风方面的原因实践证明,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是由教师的教学态度不当引起的。如有的教师上课迟到,工作懒散,组织教学不利,或不注意自己的仪表和风度——衣着不整、举止不文雅、动作不规范,等等。(二)学生方面的原因(1)学习困难与对抗心理。由于先天禀赋、后天教育以及本人努力程度不同等原因,都可能会使学生出现学习成绩和能力上的差异。优等生能紧跟教师的教学步伐这不必说,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经常发生困难,造成失败。由于这些学生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老师的冷遇、同学的歧视、家长的打骂,使他们产生对抗心理。他们对失败很恐惧,由此变得愤世嫉俗——在课堂上有时表现出玩世不恭的态度,有时故意和老师作对,甚至报复。由于他们自尊心长期被伤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又特别敏感,心中有“防御工事”,因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