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常常思考这两个问题: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如何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对于后进生,如何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很显然,我们的学生是有差异性的。我们老师只有承认学生的差异性,老师才会有相对应的应材施教。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所以能成为大树的我们要让他们成为参天大树,能成为小花的我们也要让他们呈现最美丽的色彩。那么对于成绩上存在的差异的学生又该如何来对待呢?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给我极大的启示,他说:"要关心学生生活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完美的精神生活.”我把这段话看作是班主任展开常规工作的要求,更把它视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的指航明灯.一.优化教育环境,使学生保持健康心态.有一次,在语文课上,一个学生站起来举了一个例子,他说:"如果你父母叫你不要和成绩差的同学做朋友,你难道不听吗?”他的话不管是为了证明什么,但透露出来的信息就是他认为成绩是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当时我没有太在意。在一次期中考试之前,这个学生写了一张纸条给我,纸条上写着:"每次考试,我都希望别人的成绩比我差.”我心里不由的一惊,我将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字迹看了一遍又一遍,心里默默地想:"真的会是他吗?我们班的学习委员?'这个孩子聪慧敏捷,平时好胜心很强,每次考试总是名列前茅,听到的是老师和同学们青睐的目光,这样就极易使他认为自己是班里最棒的,使他产生出"别的同学的成绩最好都不如我'的想法.很显然,这是竞争意识的一种偏差,是自尊心太强的表现.自我意识特别强烈,他们往往把荣誉名次看的极为重要.他们不善于宽容别人,当自尊心受到损伤时,往往又会产生厌恶自己,嫉妒他人的情绪.该怎样帮助和他一样的学优生克服和战胜这种性格弱点呢?1.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告诉学生,未来的社会就是竞争的社会,但这种竞争必须建立在团结合作的基础上.分数并不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关键要看我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潜能是否发挥,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2.创设合作的学习环境这也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之一.我们班分组学习,让一些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和爱好特长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在合作活动中互相启发,互相弥补,实现智慧上的碰撞.我为小组成员提供尽可能多的相互合作的条件和机会,如让他们坐在一起,学在一起,一起值日,一起玩耍.我这样的目的是要让每个集体成员懂的:自尊和尊重他人是互为条件的,要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切忌自以为是,注意和防止因自尊心太强而出现的偏差,在尊重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包容,给人以理解.同时对于学生字合作过程中的进步一定要及时鼓励,让学生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3.调整家长心态对于一些以上学生我进行了家访,家长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座谈时,我坦率的和家长交换意见,提出要解放孩子,减少压力,因为他们成绩上已经都很优秀了,不要再继续盲目攀比分数.我告戒家长: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更应注意他们的心理卫生,因为他们为了保持自己优胜的地位,往往承受着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期盼,心理负担更重,所以要着重培养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指导他们把学习活动视为一种富有积极意义的探索,以获得知识和增长能力为乐,而不是只注重在学习成绩上与他人较量.我要求家长都要引导自己的孩子以平常心对待成绩,允许他人超越自己,和他人相互鼓励,共同进步.竞争和合作并存,缺一不可.作为班主任,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心理.对于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正确的价值观,防止出现一些高分数,低素质的学生。这也是目前高校里存在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此,作为中学里的班主任应该提高警惕。二.暗含"期待效应',使后进生奏出心灵的强音教师的信任,期望,对行为不良或学业不良的学生影响更大.学生在完成比较困难的任务时,会被失败所吓倒,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需要教师的信任和鼓励.如果学生经常失败,教师应该把任务的难度降低,尽量使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获得信心.明明是我班的一个"问题学生',父亲在他5的时候因病去世,母亲改嫁.明明过早的失去了严格的家教,从他很小的时候起就和爷爷一起住,直到七岁,爷爷病逝世,他也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就和姑妈住在一起.姑妈家里本来就有两个孩子,没有稳定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