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探究之梳理探究之奇妙的对联奇妙的对联模块一模块一走进对联对联的定义对联的定义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楹,建筑物的柱子,提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做楹联。它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对联的历史对联的历史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一般认为起源于五代,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明清。五代时,有在门口挂桃符板压邪驱妖的风气,后蜀皇帝孟昶(chǎng)就在一年除夕把两句诗题写在桃符上:“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故称“题桃符”,相传这就是最早的对联。到宋代,楹联日益兴盛起来,明清时发展到顶峰。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生活场景和名胜古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中华第一联中华第一联佳节号长春佳节号长春新年纳余庆新年纳余庆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对联的特点对联的特点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2、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性应当相当。3、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语法结构也应当相应。4、上下联平仄相对,仄起平收。5、上下联内容要关联,意义要衔接。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1、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字数必须相等,这是它的基本要求。还需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特殊情况:——上下两联的字数故意不一样特殊情况:——上下两联的字数故意不一样中华人民万岁中华人民万岁袁世凯千古袁世凯千古对不起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2、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性应当要相当2、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性应当要相当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词性要相同。一般称为实对实,虚对虚,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拳打南山猛虎脚踢北海蛟龙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例:例:名词形容词名词方位名词动词名词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3、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语法结构也应当要相应3、上下联相同位置的语法结构也应当要相应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并列,动补对动补等等以此类推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例:例: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主语谓语偏正结构联合结构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4、上下联平仄要相对,仄起平收4、上下联平仄要相对,仄起平收传统的习惯是仄起平收,上联的末字用仄声字,下联的尾字用平声字。这样每副对联读起来都显得音调和谐,声律相对,平仄相协调。这是区分上下联的关键。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例:例:春回大地诗行绿(平平仄仄平平仄)日耀长天画卷红(仄仄平平仄仄平)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4、上下联内容要关联,意义要衔接4、上下联内容要关联,意义要衔接对联除了对之外,还要联,如果对联的上下联不是写的两个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呼应,则不能称其为联。上下两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例:例:扫千年旧习喝一碗稀粥穿一双破鞋树一代新风√××上下意境要完美和谐一、对联知识一、对联知识对联的书写和张贴要求对联的书写和张贴要求书写: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必须字字对称。张贴:按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准。模块二模块二趣联欣赏二、趣联欣赏二、趣联欣赏哑联兴味哑联兴味狗啃河上骨—和尚狗啃河上骨—和尚水漂东坡尸—诗水漂东坡尸—诗哑联,即不用文字和语言,将所要表达的内容不直接说出来,而是运用动作、手势或借用景物来表示联语的奇趣联种。苏东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苏轼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二、趣联欣赏二、趣联欣赏隐联增趣隐联增趣二三四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六七八九北南北南隐字联,藏字联,即在联中故意略掉需要突出的一些字,含蓄巧妙地传达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