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必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课标体系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类型★课标教材分析课标: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1.自然灾害的内涵:课标没有强调自然灾害的概念,但对自然灾害的内涵进行认识是研究自然灾害的基础。(1)自然灾害=自然异变+受灾体如干旱、旱情增加、旱灾。干旱是一种缺水状态,往往是常态,连自然异变都不是,更谈不上是旱灾,但教材却按通俗表述,把干旱等同于旱灾;旱情加剧属于自然异变,异变不够大或不波及人类活动,只能是异变,否则构成自然灾害。(2)灾害三要素: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害三要素是分析各自然灾害重要思维角度,应坚持采用灾害三要素角度认识自然灾害,以落实自然灾害成因及相关地区环境特点和灾情分析的课标。(3)自然灾害的限定一是自然属性,区分人为灾害,如人为炸开花园口放水,随即导致洪灾。二是可能与人类不合理活动相关,但直接诱因(致灾因子)在于自然异变,如人为开挖坡脚修路,导致以后条件适合是发生滑坡灾害。不扩大为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因为这些问题多作为自然灾害形成的孕灾环境。孕灾环境多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现象,有利致灾因子活跃,频发灾害。灾害,反过来又恶化孕灾环境。如荒漠化环境有利致灾因子——大风和沙尘增强,从而造成沙尘暴灾害,而这一灾害又可能扩大和加深荒漠化。2.主要自然灾害课标确定3类9种自然灾害。人教版依据在发生四大圈层的部位,分为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其中前三类为重点。中图版按照灾害管理体制,分为地震和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和水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按人教版,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气象灾害包括:热带气旋(台风)、寒潮、旱灾;水文灾害包括:洪涝、风暴潮;生物灾害。★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出自然灾害的涵义。2.说出自然灾害的分类。3.列举出地球四个圈层中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主要类型。教学难点:自然灾害的涵义教学重点:列举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教学建议1.结合汶川地震实例,引导学生说出自然灾害的含义。2.运用大量景观图片,将自然灾害进行分类。3.结合大量景观图,按照地球四个圈层,区分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主要类型。第二节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分布与特点★课标教材分析课标:运用地图,说明世界主要自然带的分布。结合实例,简述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第一课标,“说明”指不仅指出主要自然灾害的集中分布区(关注群集现象),并从自然、人文两方面简要解释其群集带形成的原因。同时注意区域内相关灾害的聚合现象,为分析灾害关联性奠定基础。运用地图(世界主要地震带的分布、世界热带气旋的分布世界干旱地区的分布等),即不需要对诸多自然灾害的分布进行记忆,而只是能在图中指出,并依据相关位置构造、过渡等现象,分析其原因。第二课标所简述的自然灾害的特点并非具体某一种灾害的特点,而是所有灾害共同的特点。教材对此中没有明确表述,应当补充。“结合实例”就是要求由几种具体某种灾害发生及过程特点,归纳出自然灾害的特点。1.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1)环太平洋沿岸:主要是火山、地震、台风、风暴潮、海啸等灾害。背景:板块交界带、海陆交界带、人类活动动集中(2)北纬20-50度:主要是旱灾、洪涝灾害、风暴潮、台风、滑坡、泥石流。背景:地势地形复杂、气候复杂多变,人类活动集中2.自然灾害的特点(1)关联性因果关联——灾害链:串发型、并发型、串并发型。“祸不单行”。P15阅读(2)地域性由不同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特殊性导致。(3)群聚性由不同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相似性导致。P17阅读(4)群发性由自然灾害周期性导致。P17阅读(5)突发/渐发性由不同自然灾害发生、持续过程决定。P13图3.致灾方式一般情况下,自然灾害通过其自身方式,作用于受灾体,如旱灾通过增加干旱程度,导致大气、土壤缺水,从而直接作用于受灾体;旱灾也可通过关联的沙尘暴、蝗灾等次生灾害形式作用受灾体。所以致灾方式既包括具体形式,也包括次生灾害。★教学目标1.运用六大板块示意图,在地震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