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为走近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身于平民家庭,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创作了大量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交响曲《英雄》、《命运》;一生坎坷,26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被尊称为“乐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一、一、了解了解巨人音乐家的人格魅力。巨人音乐家的人格魅力。二、二、学习学习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文章描写人物外貌的技法。三、三、品味品味精妙语言精妙语言检查预习正确朗读下列字词门槛厌恶捏弄围裙流氓清晰重荷纽扣蹲伏蓬勃深邃踌躇头颅磐石喧嚣杂乱无章零乱不堪小心翼翼诚然徒劳含蓄kānwùniēlòngqúnmángxīhènǐudūnpéngsuìchóuchúlúpánxiāo整体感知1、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听朗读,思考下列问题:2、用下列句式表达贝多芬给你留下的印象:我感受到:贝多芬是一个人。3、用笔画出文中难以理解或有深刻含义的句子,相互交流。dhjy.swf一、1、“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其间写了哪几件事?女佣开门介绍近况参观工作室与客人交谈共进晚餐回忆往事写三件事:1、“客人”参观工作室2、贝多芬与“客人”会面交谈3、贝多芬回忆最后一次指挥访问过程:2、用下列句式表达贝多芬给你留下的印象:我感受到:贝多芬是一个人。一个平凡的人:与常人一样喜怒哀乐:有人访问,感到流泪;无端打扰,不耐烦;面对耳聋,不免叹息;一个伟大的人:意志坚强,不向厄运低头;面对打击,决不消沉;独立处理日常杂务,用“心”观察思考人生;用音乐表达多变的情感、信念、意志和对自然的感悟。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感受形象贝多芬的形象: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二、贝多芬的人格魅力,课文是怎样表达出来的?提示:1、外貌(以此为例)2、语言3、动作两肩——极宽衣服——陈旧不整洁手——大而有力脸——愁苦和力量头发——火一样蓬勃眼睛——深邃凝重不可逼视鼻子——长而笨重嘴——紧闭下颌——方形——能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浪漫不拘小节,典型艺术家性格——弹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作——是一位刚毅、顽强善良、执着的人,透出坚韧无比的意志。形神兼备外貌描写:写法指导1、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脸谱化。2、外貌描写后要加上提示性格特点的语言。3、进行外貌写作可用修辞,如比喻、夸张,以其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三、写作练习:(50—100字)目的: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以形传神。题目:用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试作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要求:1、人物必须是本班师生。不能出现姓名。2、要有描写对象的外貌特征。(以全班同学可判断出是谁为标准)3、杜绝面面俱到,人物脸谱化。四、品味句子含义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2、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3、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比喻,一般人怕他,而你们敢来采访,女佣未经许可敢放人近来,令他吃惊。一是耳聋后交流困难,被人误解,不如一株树;二是耳聋后远离喧嚣和纷争,心灵纯净安宁,人不如树。耳聋的自己比喻“倒落的火山”,“熔岩”指创作激情。意思:正当创作欲望强烈,却遭打击,但不甘心放弃。“拼命”“巴望”表明他与不幸作斗争的决心。4、“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永恒”指?5、“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演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如何理解?“永恒”指作为心灵载体的音乐。虽然耳聋,交流困难,局限了形体,但使他超越形体与言辞,直接感知心灵,感悟音乐。音乐成为他忠实的朋友,抚慰他心灵,传达他心声,朋友会离去,但音乐不会,音乐将永远陪伴他。他以整个的生命与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他心里和笔下,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而乐队只能演奏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