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语文提问艺术“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难点的突出,课堂教学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度,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历来习惯过多地提问,特别是新课标要求的“互动”教学,完全把整街课当成“师问生答”的“问答”课。“碎问碎答”的危害年深已久,“提问群”的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绵延自己讲析的桥梁,“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美感与激发力,成为桎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网络,信口而来的“追问”在很多时候窒息着课堂教学的气氛。提问的繁杂细碎,成为课堂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愚认为,所以我们应有强烈的改革提问设计,研究提问艺术的意识,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进行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教学中的“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理解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的提问和问题。研究怎样设计出在教学中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论,品味,欣赏的重要的问题。如下面的提问就能够从整体上将学生深深引进课文:①《故乡》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怎样一幅景呢?②苏教版《我的四季》作者将生命的哪几个阶段浓缩在了“四季”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人生信念和人生态度。③苏教版《想北平》主要通过对比写出北平的特点,举例说明?所以,“主问题”就是课堂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和粘合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低十”的力量,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主问题”的设计,应表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1与课文有血肉的联系,能够牵一发而动课文全身。2适应课文的教学特点,从课文内容,语言,手法,主旨等方面突出其一或其二。3应生动,巧妙,有趣,适应学生理解与应对,能激发起热力的课堂教学情绪。“主问题”的设计,应表现出如下重要的作用。(1)有利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的诗句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②.《香菱学诗》:香菱学诗如痴如醉,请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描写语句,体会这些描写的传神之处。③.《出师表》:课文中的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如下面的提问设计;①.《回延安》;朗读这首诗,说说每一部分的饿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②;《雨说》;雨说了些什么话?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3)有利于在教学中“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①.〈〈孔乙己〉〉提问设计;课文中多次写到旁人的说笑,哄笑,试找出来分析一下,作者用哄笑写孔乙己的悲剧,有什么特殊的艺术效果?为什么那些人对一个不幸者没有同情,没有帮助,相反只知道哄笑取乐?②.〈〈故乡〉〉的提问设计;〈〈故乡〉〉重在写故乡人的变化,作者主要写了那些人的变化?他们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从中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态度?二..精心设计以组织“比读”“联读”为目的的提问,以整合教学内容。①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和席慕容的《乡愁》,说说你更喜欢哪一首。②《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两首怀古词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自己感情的但是他们抒发的饿情怀又有什么不同。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说说他们不同的地方。③《南园》和《十一月四日风月大作》都包含爱国忧思,但在格调上有所不同,试做比较。三..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之中进行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如;①《采薇》中的最后一节将写景与抒情结合来具有和强的艺术感染力,“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作为名句被历代传诵,反复诵读,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饿鉴赏体会。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