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教学设计镇江市金山实验学校徐进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2、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行文思路。3、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朗读、比较两处不同情境下抱母亲的词句,感悟母亲的坚强、无私、伟大以及“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教学重难点:1.以情激情,读出关键词句的言外之意,感悟母亲的坚强、伟大、无私。2.能有感情地朗读“我”对母亲的回忆以及抱母亲的情景。教学准备:歌曲《懂你》的视频,演示文稿。第一课时教学任务: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并学习课文的生字词。精读第一自然段,感悟语言。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扣住题眼质疑。教学语言预设①板书——第一次抱母亲要求学生边看老师写,边伸出手指空临。意图: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空临”,把写字教学落实在阅读教学之中。指导语: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第一次抱母亲。边看老师写课题,边伸出手指照着写。(边板书边说)第:上面的两个撇画方向一致,竖画要挺直,最后的撇画不能弯。次:撇捺要舒展。抱:横折钩要短,竖弯钩写得圆滑。母:注意笔顺,中间的横画长而斜。亲:三横长短要有变化,中间一横最长。②指导读课题并质疑:第几次抱母亲?第一次抱谁?第一次干什么?在抱字下点上红色的实心圈。意图:通过设问,让学生读课题回答,使学生明白强调的内容不同,读法不一样。质疑:我为什么抱母亲?我是怎样抱母亲的?意图:遵循学生的阅读需要,形成阅读期待。同时,使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做到“短、平、快”。1.指着黑板问:第几次抱母亲?第一次抱谁?第一次干什么?老师随手用红色的粉笔在抱字下圈实心点。接着教师质疑——2.为什么抱母亲?又是怎样抱母亲的?(边说边在实心红圈旁打上两个小的问号。)二、初读课文,读懂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一)自读,了解“我”为什么抱母亲?怎样抱母亲?教学语言设计1、布置学生自读课文。指导语: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做到读准1意图:落实初读的要求,不读熟课文,绝不“开讲”,给予学生课堂读书的时间和“认读”实践。并做到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字音、读通句子,记住生字的音。边读边思考刚才的两个问题。请大家打开书,翻到69页。自由读,读出声音来就行。开始吧!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读的情况。意图:聆听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激励、指导学生认真投入地朗读。个别评价语:字音读得正确、句子读得连贯流畅、对话读得自然、长句停顿恰当、有很好的语感等。3.反馈:指名朗读课文。第1一3节从举手的同学中指名1人读。第4节请举手的同学一起读。最后1节,齐读。意图:检查学生字音是否读正确,句子是否读通顺,及时进行评价与指导。通过变化方式,检查初读情况,提高训练的面。过渡语:同学们,生字、新词都读准并记住了吗?句子读通顺了吗?老师请人读课文——1.第一自然段愿意读的请举手?指名1人读。(边听边做好评价的准备——实事求是,准确到位。)预设:生字新词读准了、长句读得连贯流畅。(提醒:读书要向说话那样自然,并实事求是地指出存在的问题:添字、漏字、改字、拖腔、读破句等)2.第二自然段愿意读的请举手?指名1人读。(读后老师评价。)3.第三自然段愿意读的请举手?指名1人读。(读后老师评价。)4.第四自然段愿意读的请举手?举手的同学齐读。(读后评价指导。)5.第五自然段请大家一起读。二)、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教学语言指导1.老师出示课件。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护士进来换床单,我……使劲一抱,差点仰面摔倒。……“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拉着我,……背着妹妹,……挑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着那么重的担子。”……我突发奇想地说:“妈,……让我抱你入睡吧。”……我把母亲抱在过渡语:(指着课题“抱”字)问:课文围绕“抱”字写了几段文字?(学生回答后接着说)老师觉得课文中有几段重要的文字,请看——出示课件。请大家自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