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33节群落的结构节群落的结构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思考: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系统的组成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系统的发展和变化系统的结构系统的边界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针叶林苔原你能从物种组成上说出各自的特征吗?我国南方到北方群落的变化是怎样的?武夷山西伯利亚低等植物840种67种高等植物2888种139种动物5000种1000种1.从极地向热带推移,群落中物种是怎样变化的?这表明某地区群落物种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2.从分子水平看,物种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物种具有多样性,是由于_________的结果。3.试推断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群落中物种数量变化的趋向是什么?自然选择基因多样性特别提醒(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不同,其规律为:①热带→两极: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少。②海拔高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③随水深增加:物种多样性减少。(2)不同群落其优势种不同。森林群落中数量占绝对优势的是乔木,草原群落中则是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合作探究阅读教材P72-73“资料分析”小组完成任务黑板展示要点竞争: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结果可能使一方导致灭亡;捕食:先增先减,后增后减,即此消彼长,此消彼长。三、种间关系阅读教材P72页“资料分析”中的资料1,回答: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发生动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两种草履虫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则可表示为:生物数量时间生物A生物B①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②两种生物生存能力相同,数量上表现为相互抑制,如水稻和稗草生物A生物B阅读教材P72页“资料分析”中的资料2,回答讨论的第2题和第3题2、根据“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图分析从1865年到1875年间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例如,从1865年到1875年间,雪兔数量的增加导致猞猁增加;而猞猁的增加,又会造成雪兔减少,之后猞猁数量也减少。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捕食者会不会将被捕食者完全消灭?它们的数量增长有何特点?两种生物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变化AB时间个体数捕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寄生寄生者受益,对寄主有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寄主的数量寄生的结果: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豆科植物和菌瘤根互利共生地衣地衣((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真菌和藻类植物的共生体))“同生共死”特点:关系数量坐标图特点举例互利共生地衣(藻类和真菌的复合体),大豆与根瘤菌寄生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竞争牛与羊、水稻与稗草捕食牛与草、狼与兔时间种群个体数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寄生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寄主,寄生生物的存在对寄主有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寄主的数量。不同物种间生态需求越接近,则竞争越激烈。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时,数量上呈现“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在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且捕食者的增长曲线呈现“滞后现象”。在群落中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由物种的组成、种内的互助或斗争,种间的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等关系建立起了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三、群落的空间结构(一)群落的空间结构——垂直结构(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光照强度(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食物、栖息场所等思考讨论(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