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人性化,让识字教学有情有味西固城第一小学王建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但是,长期以来,识字教学忽视了教学本身的人文因素和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既重视以识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目标。这就是说,识字教学首先应是对人的教学,应该强调人性化、人情味,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教给方法,高效率识字。识字教学应从“学”出发,发展智力;以“法”入手,培养能力。(1)部件识字法。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利用拆分和组合汉字部件的办法,教给学生识字的本领。如在识“青”字后,让学生加上偏旁,组成尽可能多的字,有的学生加上“日”旁,组成“晴”字;有的学生加上“目”旁,组成“睛”字;有的学生加上“讠”旁,组成“请”字;有的学生加上“氵”旁,组成“清”字;还有的学生加上“忄”旁,组成“情”字……通过组字,一下子就把学生识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2)象形识字法。在教独体字时,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认识事物的特点采用形象的识字方法,把事物原来的样子临摹到黑板上,看象什么,看懂图意后,再写出这个字,如“日”“月”“羊”“山”“水”等字,又如“鸟”字,它的笔画稍多一些,就可以形象地告诉学生哪是鸟的羽毛,哪是鸟的身子,小黑点是鸟的眼睛。这样的教法,既有趣又有效。(3)比较识字法。我国的文字源远流长,由于长期的积累与变迁,汉子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上都很相像,而字意却相差很远,又怎样来区别这些字呢?我就告诉学生这些字可以用比较法来学习,如“青”与“清”,我们通过组词来区分字形、字义,“青菜”是这个青,“清水”的清与水有关,它就是三点水的“清”;“晴”与“睛”,“晴”与日有关,“睛”与目有关。对这些字进行字音、字形上的比较,再组词,就容易记住了。(4)迁移识字法。知识的迁移对于学生来说很重要,有些生字可以利用学过的熟字加一部分或减一部分变成一个新字,由旧知识很自然地迁移到新知识。如:“求”加王是“球”,“每”加木是“梅”,“蝌”减去虫是“科”,“小”加一笔是“少”,“日”加一笔变成“目”或“甲”或“目”或“申”等等。二、拓宽渠道,生活化识字。“生活处处皆语文”,学生的认字活动,不应只局限于教室、校园,更可在生活中体验。1.创设生活情境,营造识字氛围。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一个熟悉的生活场景,营造一个愉悦的识字氛围,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1的思维。如教学《菜园里》,在教室里事先摆放着学生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蔬菜,带领学生走进“菜园里”。让学生四处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住它们的名字,进而认读词语——茄子、辣椒、黄瓜、豆角、萝卜、南瓜、白菜、卷心菜、西红柿。并设计如下情节:(1)教师拿出一种蔬菜,让学生把它的小卡片举起来,大声读。比一比,看谁找得快,读得准。(2)给蔬菜贴标签。(3)给蔬菜做广告。教室里学生兴趣极高,精彩广告不断:“豆角弯弯细又长,请你赶快来品尝”“辣椒长个尖尖嘴,吃了干活不怕累”……这样,他们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读一读,认一认,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识字,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中,整个识字活动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进行的。2.贴近实际,调动生活经验识字。调查研究表明,六岁以前的儿童,就已经知道一千多个与汉字相应的事物。如果教师能善于调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使识字教学与其生活实际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提高识字效率。比如学习“玉米”的“玉”字,教师问:“认识这样东西吗?是怎么认识的?”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我知道玉米在春天播种,到夏天可以掰来吃;我吃过玉米棒子,玉米味道很好,又香又甜;玉米有很多营养,妈妈常要我吃玉米饭;玉米可以蒸成馍来吃,还可以做成爆玉米花;玉米是长在土里的……。这个教学过程,涉及到了学生的生活领域,学生从玉米的生长过程、味道、营养、加工等方面以及“玉米”与植物的关系的感性知识方面作了汇报,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