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蝉之歌》2002年,钢琴王子克莱德曼再度莅临北京,重新掀起了中国乐迷对他的热爱。这位有全世界最昂贵手指的钢琴家除了带给中国听众美妙动听的音乐外,同时也致力于研究和推广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克莱德曼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次合作成果—名为《新时代》的钢琴民乐专辑将在全球发行。专辑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一首具有鲜明色彩的侗族民歌《蝉之歌》,这首歌是侗族民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为了编辑这部作品,克莱德曼率领制作人员远赴云南地区采风,收集了大量的民间音乐素材,将“原汁原味”的民歌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象》杨丽萍,云南大理白族人。她,没有进过任何舞蹈学校,1971年从村寨进入西双版纳州歌舞团。1986年她创作并表演了独舞《雀之灵》,一举成名。多年来她出访世界很多国家进行艺术交流,相继在新加坡、俄罗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举行专场舞蹈晚会。她还自编自导自演了电影《太阳鸟》,并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上荣获评委会大奖。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象》《云南映象》是一台将云南原创乡土歌舞与民族舞重新整合的充满古朴与新意的大型歌舞集锦。参与《云南映象》演出的演员70%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出服装全部是少数民族生活着装的原型。艺术总监杨丽萍称,《云南映象》用极为质朴的歌声和肢体语言,描述了彝、苗、藏、傣、白等民族勤劳、朴素、纯洁的生活和爱情。(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全剧共分“太阳”、“土地”、“家园”、“祭火”、“朝圣”五幕,以此展现整个生命的过程。序幕时,天地混沌初开,没有太阳和月亮,随着两声鼓响,天开了。《太阳》一幕中,太阳鼓、鼓、象角鼓、铜鼓、镲鼓、神鼓依次响开,通灵的人们在太阳的照耀下开始了活动;《土地》这一幕,灵动的《月光舞》、奔放的《烟盒舞》、柔情的《女人国》、俏皮的《打歌》尽显红土高原上儿女的激情;《家园》一幕中出现的《林》、《树精》、《生灵》等舞蹈,都反映了云南人对自然、山神、水神、寨神、树神的敬畏;《祭火》,则表现云南先民对火的崇拜,他们相信火能使人再生,为了这个动人而悲壮的理想,无数的百姓用面具、牛头盛载他们的心愿,开始祭火;虔诚的信徒带着对神灵的崇敬和向往,虔诚地匍匐在泥土里,用身体丈量土地,去神山朝圣。舞剧走向了尾声,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象》杨丽萍和她的《云南映象》这部长达一百分钟的舞蹈,倾注了杨丽萍的全部心血。为了创作《云南映象》,她用一年时间在云南各族的田间地头采风寻觅,观看了无数民间舞蹈,再从其中将精彩的动作“剪辑”下来,浓缩在歌舞集中。舞蹈中充满了原汁原味的云南民族元素,四分之三的舞蹈演员是那些山寨里土生土长的村民,其中包括一个只有五岁的小姑娘。课堂探究:采风活动与文化创新有什么关系?采风是一种社会实践,二者的关系说到底是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采风一词的原意是收集民歌,现指文学艺术工作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调查研究。文艺工作者通过贴近生活、实际、群众的三贴近活动,一方面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传统民间文化、获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感受群众对文创新的要求,激发创新的热情并为文化创新提供的来源和动力不同时代的壁画和雕塑,不但题材、主题不同,而且容貌、风度乃至精神也都各异。观赏下面几幅石窟壁画和雕塑艺术,思考这种艺术风格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瑰丽璀璨的石窟艺术云冈石窟佛像(北魏)魏晋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战乱、饥荒、疾疫之苦,四处流亡,挣扎在死亡线上,看不到生活的希望,只有匍匐于佛的脚下。此时期的壁画表现的是“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宗教故事,气氛血腥、阴森凄冷。而佛却面带睿智的微笑,完全超脱人间的苦难。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社会繁荣昌盛,一切都充满希望和生气。壁画中没有流血牺牲,没有荒凉、苦痛……只有琼楼玉宇、彩云缭绕的极乐世界。体态轻盈的飞天快乐的起舞,连菩萨也以健康丰满的形态出现,慈祥和蔼,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