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题演练+跟踪检测)第三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3.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与国共十年对峙新人教版【高考题组】考点一国民革命1.(2015·山东文综·T18)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改校名是基于中国()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解析】选C。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25年”和“1928年”。莫斯科中山大学冠以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之名,说明其目的在于帮助中国国民革命培养干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背叛革命,大革命失败,故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A、B出现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不是莫斯科中山大学改名的原因,由此可以排除。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开始反抗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但未取得反“围剿”胜利,1934年10月被迫开始长征,故D错误。2.(2014·天津文综·T8)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解析】选D。由材料中的“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仅仅两三年之内”可以判断这一“革命的火焰”指的是国民革命运动。具体解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选项本身错误当北伐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时,国民党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导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破裂B选项本身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并未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并未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C干扰选项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目标显然没有实现D正确选项观点正确,北伐战争及工农群众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北伐后成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所以说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3.(2014·浙江文综·T18)《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解析】选C。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苏联成立于1922年,因此从“广州聘请苏联顾问”这一信息可以排除发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反映的是各帝国主义都受到该运动的冲击,因此可以排除D。从材料信息综合来看,应为北伐战争,故选C。4.(2014·海南单科·T18)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解析】选B。依据所学,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目标是明确的,故A错误;材料中“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轻视理论”“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等信息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受共产国际影响较深,故B正确;由于对中国革命性质搞不清,所以没有“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故C错误;当时中国共产党受共产国际影响,说明还没有克服教条主义倾向,故D错误。考点二国共十年对峙5.(2015·天津文综·T6)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国民党当政后并没有实行这一政策。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中国共产党发动土地革命,使数百万无地少地农民获得土地,其实质是()A.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B.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C.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D.推动根据地农业发展【解析】选B。解读题干材料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