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赫鲁晓夫斯大林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美苏冷战一、斯大林:社会主义的帝国第一幕:裂痕一、斯大林:社会主义的帝国1945年2月,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交谈“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要打败的共同敌人,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1945年2月斯大林写于雅尔塔8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接连投下两颗原子弹在莫斯科,苏联领导人把这件事看作“是对苏联的核讹诈,是威胁要发动新的、更可怕的毁灭性的战争。”——苏联核物理学家的回忆英美无礼之极,对自己的盟友缺乏起码的尊重。——1945年9月,斯大林致莫洛托夫“战后,美国还将会是我们的盟友吗?”1945年,苏联报刊上刊载的漫画10铁幕演说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富尔敦发表演说12“他们想恫吓我们,但如果我们不去理睬,慢慢地,他们就不会制造噪音了。”——1946年5月,斯大林杜鲁门国情咨文世界历史的现阶段,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一种生活方式是基于多数人的意志,其特点为自由制度,代议制政府,自由选举,个人自由之保障,言论与信仰之自由,免于政治压迫。第二种生活方式基于强加予多数人头上的少数人意志。它所依靠的是恐怖和压迫,操纵下的报纸和广播,内定的选举和对个人自由之压制。杜鲁门主义——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14“冷战是什么意思?我们当时只不过是处于攻势。当然,他们对我们很生气。但对于我们所征服的,我们必须加强控制。”——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第二幕:僵局一、斯大林:社会主义的帝国第一次柏林危机17“也许我们可以把他们撵走。”——1948年3月,斯大林1952年,斯大林下令建立拥有10000架中程喷气式飞机的100个空军师。这一数字几乎是苏联空军指挥官认为战争所需的两倍。在极北地区和远东的西伯利亚地区,苏联人进行了大规模的备战,研究了入侵阿拉斯加的计划。19二、赫鲁晓夫:核边缘政策第一幕:阴云二、赫鲁晓夫:核边缘政策22“我们的敌人就跟我们害怕他们一样也害怕我们。”——1955年,赫鲁晓夫写于日内瓦峰会有了洲际导弹,就有可能与美国达成协议了,“保守的美国人平生第一次因为害怕而开始动摇了。”——1960年,赫鲁晓夫对苏维埃主席团发言“现在对美国来说只有两条路,要么是和平共处,要么是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战争。没有第三条道路。”——1956年,赫鲁晓夫于苏共二十大上的发言231961年6月,尼克松与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晤中握手“最好是现在,在新的、更可怕的战争手段出现之前就开战。”——赫鲁晓夫“告诉”肯尼迪25第二次柏林危机26“我们必须进一步施压,要让我们的对手感到我们的实力在提高,这场游戏现在仍然值得玩一玩。”——1962年初,赫鲁晓夫告诉苏共主席团成员“没人会为了柏林发动战争。再说,当时正是把战后现存的力量均势稳定下来的时候。”——赫鲁晓夫回答自己儿子对柏林问题的担忧第二幕:威慑二、赫鲁晓夫:核边缘政策28“要把这个装置(核弹)像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悬在资本主义者头上。”——赫鲁晓夫致苏联核设计人员古巴导弹危机29在这样的危机中,有多少事情可能出现差错30三、勃列日涅夫:以实力换和平三、勃列日涅夫:以实力换和平第一幕:缓和“如果我们不做出让步,核军备竞赛就会加剧。你能不能给我这个武装力量总司令一个明确的保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占到美国的上风,而且实力对比会变得对我们更为有利?”……“那(缓和)有什么不对呢?我们为什么要继续让我们的经济不堪重负并增加军费的开支呢?”——1972年,勃列日涅夫在国防委员会会议上1972年,尼克松与勃列日涅夫在签署《反导条约》后握手“我们的谈判一定要心胸开阔,不能狭隘。我们做出的安排要能促进世界的安宁。”——1972年,勃列日涅夫致基辛格351973年,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在白宫阳台上亲切交谈三、勃列日涅夫:以实力换和平第二幕:反复371972年之后的十年,苏联制造了4125枚路基和海基洲际弹道导弹,而美国人制造了929枚。在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所主持的军备计划是苏联历史上最为昂贵和影响最为深远的。25/2/22苏联入侵阿富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