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导入的应用所谓课堂教学导入就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个教学活动方式。即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讲授之前,引导学生进入我们所要学习的学习状态,把学生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当中去。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课堂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理想的境界;是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序幕,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是课堂教学的启导环节、引领环节。历史课本的内容丰富多彩,如果导入千篇一律,会让人提不起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如何进行有效地课堂导入?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和体会,简单介绍几种课堂导入的方法:一、复习导入这是老师们平常上课采用的最多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这种方法特别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而且能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如:在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一课时,我设计的导入语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这场战争后签订了一系列的条约,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有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学生回答完后,我总结: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没有达到完全打开中国市场的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样的导入语既达到复习了上一节内容,而且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在联系紧密地结合起来,由此顺利地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二、设问导入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抓住他们的求知心理,急切了解新课内容。在学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问题:“在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54门礼炮齐鸣28响。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样设置吗?”然后告诉学生: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爱国运动,齐呜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人民进行了28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为什么要在如此隆重时刻来纪念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如在《秦的统一》一课中,我设计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谁吗?”、“为什么他要称自己是皇帝呢?”、“为什么秦朝要修建长城?”。这几个疑问,像磁铁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地引入到新课中;设问法的最大优点是通过寥寥数语,就能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求答案的强烈愿望,从而产生自觉的主动的学习要求。三、悬念导入。这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法。惊奇、疑惑、矛盾是心理冲突的现象,亦是产生认知的冲突方式。这些心理冲突具有两重性,既是认知的障碍,更是探索的新起点。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疑和惊奇开始”。教师若能设置具有启发性、探索性,并同时具有趣味性的疑难问题,开讲时就创设了悬念,学生就会激起求知欲望而“愿闻其详”。如讲述秦末农民战争这一堂课时,可以这样导入:陈胜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揭竿而起的农民领袖,他出身雇农,曾在田间与贫苦农民一起耕作时说过:“将来富贵了,可别忘记穷朋友呀!”后来陈胜果然做了王,富贵了。他忘记过去的穷朋友没有?推翻秦朝以后,力大过人,能举起铜鼎的楚霸王项羽没能当上皇帝,而当过亭长的布衣刘邦却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这是为什么?现在让我们一起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四、视听导入多媒体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相当普遍。初中学生活泼好动,且善于接受新事物。他们对歌曲、影片也很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堂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的特点,播放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