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元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半期考试试题第Ⅰ卷(客观题,共48分)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1.观察右图,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①B.②C.③D.④2.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3.《左传》有云:“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对材料中“封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封建”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B.“封建”的对象主要是同姓子弟C.“封建”主要目的是拱卫周王室D.“封建”结果是加强了中央集权4.“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A.分封制度B.宗法观念C.礼乐制度D.仁爱思想5.秦朝某大臣的职责是协助丞相处理政务,同时负责监察百官,从中可以看出其官职是()A.御史大夫B.参知政事C.太尉D.丞相6..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A.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7.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是官僚体制,而官僚体制的主要内容是官僚的选拔和权力的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这两个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察举制三公九卿制B.科举制三公九卿制C.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D.科举制三省六部制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C.龙生龙,凤生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9.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礼部10.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这一制度在历史上所起到的积极是()A.标志着内阁政治机构的形成B.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促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1.“……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材料反映的是那个朝代制度的弊端()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12.“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丞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13.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坐→站→跪)的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君主专制的强化B.生活习惯的变化C.特务机构的建立D.封建制度的完善14.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交通的发展B.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C.疆域的拓展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5.古代中国和古希腊的政治文明分别对东西方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最能分别体现其政治文明基本特征的一组用词是()A.专制、民主B.分裂、统一C.进步、落后D.完美、局限16.右图所示文物最有可能证实()A.古代希腊的货币样式B.古代希腊的工商业发展C.古代希腊公民对官员的民主监督D.古代希腊的城邦间战争频繁17.追求公正、正义,建设法制国家是人民的理想。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贡献的国家是()A.中国B.巴比伦C.希腊D.罗马18.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就曾在放逐投票时,被一个公民请求代写上阿氏自己的姓名投入票柜,阿里斯提德问那人何以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为什么,我甚至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