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专题八中国近现代各阶级的对外主张及活动一、中国近现代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及活动清末以后的百余年,中国国际地位低下,外交屈辱;民国时期,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未得到根本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1.晚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1858年,《》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1861年,清政府设立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1901年,《》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改总理衙门为,位居六部之上。从总的趋势看,清政府与列强打交道经历了对抗—暂时妥协—再对抗—完全屈服的过程,以妥协投降为主,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中国沦为社会。2.中华民国(1)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也不敢与列强决裂,承认了列强的在华利益。在《》中,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各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目的是为了。但是帝国主义各国采取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等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压,帮助篡夺革命果实。(2)北洋军阀政府:1915年,袁世凯为了换取日本支持他称帝,接受了日本提出的“”,除第5号内容以外的其他全部要求。北洋政府中的各派军阀投靠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以卖国换取支持。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取消“”,收回日本在一战中夺去的德国在的特权。这一正义要求遭到英、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华盛顿会议期间,由于中国坚持斗争,加上反对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在会外中日签订条约,主权归还中国,并同意有偿把铁路交还中国。(3)南京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对日本侵略从“攘外必先安内”,签订了《何梅协定》等卖国协定。国民政府统治后期:抗战初期先实行联共,在战场组织四大会战,同时谋求与日本妥协,走上叛国道路;抗战后期,蒋介石集团积极反共,消极抗日;1943年11月,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一些治外法权被废除。这是国民政府对外政策取得的重要成果。抗战胜利后,为换取美帝支持,蒋介石大肆出卖国家主权。1946年签订的《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从中取得了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各方面的特权。(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其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第三,“一边倒”;第四,团结世界各国人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国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政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新中国积极同邻近的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了“原则”,这些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3年,美国在《》上签字,中国取得了抗美援朝的胜利。1954年的国际会议上,新中国不仅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而且在会上发挥了积极作用。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急剧恶化,此时,中国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友好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往来,并成为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重点,这被称为“一大片”的外交方针。20世纪70年代:1971年,秘密访华,发表公告。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订《》,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在第26届“联大”上,中国恢复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1972年,日本首相访华,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第一,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看法有了变化。反对和,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我国的国策。第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具体地表现为推行,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第三,重视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第四,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第五,坚持长期政策。二、中国近代主要政治力量的对外主张近代以来,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各阶级阶层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必然有一致性的一面。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后期,《》提出了...